节日文化:为了嘴
( 2002/02/06)
其实,中国的节日闹来闹去真的无甚文化,一言以蔽之,为嘴。为嘴何也?就一个字:吃。
春节有足供的借口为嘴忙。有的地方一套一套的: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
初四歇一天,初五接着吃,叫“破五饺子”。
元宵节以后就该忙春耕了,暂时顾不上嘴。
庄稼种上了,刚腾下手,又想起了嘴。五月初五,叫端午节。最初是纪念诗人屈原。屈原是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的,人们为不使江中之鱼吃屈原,每到端午屈原祭日就向江中投糯米粽子。刚和文化沾点儿边,又被人们消化道自己肚子里了。也许人们知道汨罗江鱼的后代们也不晓得屈原,后来就打着屈原的旗号吃粽子,美其名曰纪念屈原,哈哈。
吃完粽子,又没念想了,为什么?青黄不接呀,老粮食省着吃,新粮食没下来。忍。
忍字头上有把刀。夏至。人们终于忍不住,吃碗面条也算讲究了。
一直到了八月十五,秋天了,人们的嘴的欲望又蠢蠢欲动,就想方设法搞了个中秋节。这次还是打着月亮的旗号,不仅如此,还照着月亮的样子发明了一种食品,叫作月饼。同时,编排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给吃月饼寻找根据,算是皈依了一回文化。
关于月饼的来历还有一个版本。传说元朝时中原人受不了蒙古人的统治,准备造反,商定八月十五那天杀掉蒙古官吏。他们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蒙古人)”的纸条塞在一种圆形的饼中,作为联络。后来事情败露,造反流产。然而,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风俗却流下来了。这点文化竟无人提起,怕影响民族团结?也许。
中秋以后,等着过年。到了冬至,又忍不住,吃饺子。理由是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岂有此理?
离年越近越难忍,腊月初八,借佛祖的光弄碗粥喝,曰“腊八粥”。这倒是有根据,据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称道的日子,此前有牧女献乳糜给释迦牟尼充饥。故腊八当天寺院诵经,并取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老百姓不管佛不佛,有粥吃就行,而且民间的佛粥用料更丰富。《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此文化也。
送完灶王爷,还要忍一礼拜。大年三十,除夕。最重要的,是要迎灶王爷回家,送走了还得迎回来,否则来年家里的灶事无人打理。上天言好事,还要回宫降吉祥。可气的是,不但一年到头你不挣钱就吃不上饭,而且灶王爷那小子连顿饭也不管你做。可见迎送灶王爷是假,混点吃的是真。
节日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吃的文化。
除了民俗的节日,还有许多人们因为某个事件规定的节日,元旦、情人节、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护士节、儿童节、建党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倘若要吃,理由多多。
如今社会发展了,物质相对丰富了,天天像过年,就不用找理由为嘴而忙了。当然,节日的文化内涵就倍受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