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好你家的狗,对生命负责

(2006-10-22 12:37:29)

前几日看到了北京台的一个节目,说的是北京的一个大妈被邻居家的三条藏奥猛追狂咬近半个小时,结果浑身被咬了三十多处伤口,都是一个个的血洞,浑身是血地被送进了医院。节目是借这件真事来告诉观众遇到狗的袭击该怎么办。看了半天,似乎也没说明白到底遇到恶狗追咬该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专家和主持人最后也只能模棱两可地说:如果遇到那么紧急可怕的情况,肯定还不如那位老大妈机警,也只能祈祷命好点,别得狂犬病死了。

其实,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媒体就已经开始对狂犬病做大规模的报道了,但似乎老百姓并不很买账,尤其是那些宠物狗的主人们,爱狗之心胜过了理性和常识,压根没有把预防狂犬病,防止自己的狗伤及他人当回事儿,恐怕这要比狂犬病本身更可怕。我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狂犬病患者发病时的状态,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见光、一见水、一喝水,都会浑身猛烈地抽搐,无法自控。这样的影像资料我不建议在电视媒体上播放,因为太恶心了,不适于在大众媒体上出现;但建议有关部门在小区宣传文明养狗时放给狗主人们看看,只有这样的活生生的影像才能说明狂犬病的可怕。

从各种各样的节目中,我还知道了狂犬病是无法治愈的,目前国际上没有能够治疗狂犬病的药物和方法,一旦得上,死亡率是100%。而且有的患者潜伏期比较长,可能长达几年才发病。

人真是瞎折腾,活得太平逍遥,就开始给自己找麻烦了;养宠物的同时,已经把危险的种子埋在了自己和别人的周围。一看到那种遛狗时不用牵引绳的狗主人,真是感觉没有公德。因为任何的狗都是有攻击性的,即便是性情较温和的小型宠物狗,它也永远具备狗的本性,比如有领地的意识,不愿意他人进入它自认为是自己的领地;再比如它会牢记曾经以前对自己有过不友好行为的人的气味,一旦遇到和这个人用相同的香水、洗衣粉的人,它都会认为是自己的敌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扑上去;等等。狗毕竟不同于人,它没有理性的思维和判断力,只能凭借直觉和嗅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再熟悉自己狗的主人也不能打保票完全可以控制它的习性和举动。更何况,现在不少人养的狗是具有强烈攻击性的烈性犬,是极容易伤害人的,比如藏奥之类的。所以,看好自己的狗,是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更是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宣扬享受生活的养狗一族,也要首先树立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意识,毕竟人的健康和生命是第一位的。

据说秋冬由于天气的变化和特点,是狗脾气暴躁的时期,更容易袭击他人。咱们都要注意点,遇见没牵引绳的狗,绕远点走。

以下是新浪网的一条新闻,引用一下:

新华网北京 1021 (记者 朱玉 刘奕湛) 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9月,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393例,与去年同期的287例相比上升了36.93%,死亡318人。今年1-9月累计报告发病数2254例,与去年同期的1738例相比上升了29.69%。狂犬病仍是此月传染病致死人数最多的病种。

当记者翻出1996年,也就是10年前的狂犬病发病数字时,发现1996年全国仅报告发病 159例,尚不及10年后的20069月发病数的一半。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在中国流行已久,自1951年起开展全国性灭犬活动,狂犬病控制工作大见成效,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疫情又开始上升并日趋严重。近年来,病死数量和病死率都高居中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到20069月,狂犬病发病已经连续5个月位居全国报告死亡数最高的传染病病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梁国栋告诉记者,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是100%。因此对狂犬病要预防为主。被狗咬伤后,要采取正确处理办法,先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在咬伤的伤口附近注射免疫血清,再打狂犬病疫苗,这3个程序处理得当,理论上可以不感染狂犬病。

梁国栋说,关于犬类的管理,可以参照国外的方法,首先是养狗严格登记,在册犬必须打疫苗,犬只上街必须由主人绳牵,否则按无主犬及流浪犬处理。必须杜绝家犬与流浪犬接触以防畜间传染。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宠物狗、猫身上都可能有寄生虫,特别是弓形虫。如果不慎感染弓形虫,导致胎儿畸形的几率高达90%以上。宠物是寄生虫的宿主群体之一。专家指出,孕妇一旦感染,容易出现令宝宝神经系统受损害,出现脑积水,甚至无脑儿或视网膜异常等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