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两年半了,摸爬滚打在钓鱼节目里。中间,经历了初出象牙塔的青涩,经历了物移景迁,经历了内心的许多挣扎和磨砺。有的坚持了,有的放弃了,有的折中了。舍和得,刚与柔,都在我的舞台上轮番登场亮相,尽情表演了。感谢的人有很多,为之遗憾和无奈的人也有一些,现在想来,都像是一段好长好长的故事,可以回味许久。
对节目,有一份骨子眼里的感情。
钓鱼节目,是一个类型太特殊的节目了。专业性极强,要想做成好看的节目,真是不易。技术、知识是钓鱼节目的支撑,因为电视机前的收视人群是极为“实际”的,他们希望节目能直接指导自己的钓鱼实践,他们需要的是拿来即用、一用就灵的“箴言秘方”。面对这样的观众,似乎出上几套教学光盘比做电视节目更省事讨好。于是,节目也非常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像电视课堂一样的枯燥,直通通的就告知信息,毫无情趣可言。
其实,在不停的钻研钓鱼技法的时候,是不是好好的想过应该给钓鱼人什么样的精神食粮。钓鱼是有文化的,是有值得挖掘的艺术蕴含的。古人都能把垂钓视为一种境界,留下那么多千古绝唱,为什么今天聪明的我们要把它演绎得简单粗犷呢?拒绝钓鱼节目的文化韵味,是妄自菲薄,更是对观众的低估。观众要比我们想得聪明和挑剔,要比我们想得层次高。
那些枯燥的技法讲解其实并不拒绝艺术和文化的表现方式。连《走近科学》、《科技博览》都能引人入胜,有着强烈休闲时尚气息的钓鱼运动为什么不能有血有肉,楚楚可爱呢?!
技法的灌输可以让观众获得一时的满足,但真正能够感染观众的内心只有清新的文化气息,和不经意渗透出的那份快乐,让观众若干年后想来还能细细地玩味……
我们的钓鱼节目经历风雨,也接受了好多观众发自内心的爱和呵护。可爱的钓鱼人也向往自己从事的运动、自己的节目都带着些文化的气息。对,也许,就只要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的气息,就足够散发得满屋飘香了;那一点点的气息,真的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