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部电视电影——《狩猎者》。
国内拍了不少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陆陆续续地也看了不少,尽管大部分是走马观花,但多少还是知晓一二的。像陈小艺演的《苦菜花》,还有《亮剑》之类的,还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但有些就真不敢恭维了,最不可忍受的,就是有的人很“独具匠心”地把红色经典翻拍上它一遍,但简直和原版就是天壤之别,情节的增设和处理有时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真是糟蹋!糟蹋钱,糟蹋观众的时间和情感,糟蹋那段本该严肃对待的民族记忆。
《狩猎者》却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从头到尾,我几乎是屏着呼吸看完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从小跟着父亲做猎人,在大山丛林中寻找、瞄准着每一个猎物。后来,日本人来了,少年的枪被迫指向了侵略者,侵略者成了他要寻找、瞄准的猎物。“你就是一棵树,枪就是你的手臂,你把它延伸,延伸……”少年不断回想着父亲生前的话,把“手臂”不断延伸向敌人的心脏。
少年与敌人的较量是精彩的。每一个回合都是耐心和智慧的交锋。少年更像是一个狙击手,如狡兔,如豹,潜伏的静与出击的猛都是那么地极致;每一枪都是一次完美的“设计”,仿佛少年的心跳都能被听到,你的脉搏也由此改变了频率——这是一种战争的频率,生死一线较量的频率。
从身边飞过的子弹也发出真实的声音——金属的摩擦,弹壳生硬的脱落。不敢相信这是国内战争片的声效,土步枪第一次在我的眼里有了英雄的气概,一件朴实的武器能够打出帅气,打出杀气,远比那些高级枪炮的花样来得不易和可贵。
静是可以制动的,狩猎者就是如此;静可以是杀气十足的,狩猎者就是如此;静最终是要蓄势待发、一举致命的,狩猎者就是如此。
其实,战争的震撼不一定都是排山倒海式的,英雄的塑造也不应该是概念和模式化的。因为战争中的较量是具体的,英雄当然也应该是具体的。能与常人一起心跳,并让常人的心脏随之一起激烈跳动的人,才是艺术作品中真正的英雄,才值得后人永远地仰望。
(真不简单,这片子不亚于《兄弟连》的真实感,是山东电视艺术中心拍的,如果有卖这个碟的就好了,期待什么时候优秀的电视电影也出碟,一定要收藏这部难得的《狩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