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团版《必正与妙常》
和尚尼姑是戏曲舞台上比较喜欢刻画的艺术形象,但细看看,这些和尚尼姑戏,基本都是思凡戏,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和尚尼姑也是人生父母养的。比如昆曲里著名的《双下山》,《玉簪记》,越剧的《玉蜻蜓》等都是和尚尼姑的事情,而且在舞台上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女怕思凡,男怕夜奔”,“思凡”就是《双下山》里的一折。
豫剧里也有很多很多和尚尼姑戏。当然最著名的和尚应该就是《白蛇传》里的法海,不论是哪个流派的演唱,法海这个狮子吼都相当有震慑力,甚至豫剧名家金不换还改变重塑了一个《法海禅师》,但不论怎样,法海都被边缘了,舞台上被青蛇白蛇许仙给占满了,留给法海的表演空间并不大。沙河调有出代表剧目叫《三打雷音寺》,豫剧名家张三旺的拿手戏,讲得是明末李自成率众三打雷音寺解决民女铲除恶僧的故事。这里的和尚不是好人,这也是舞台上和尚的基本色。豫剧舞台上的大和尚要么是恶僧,要么是绿林,只有一些小和尚通常是丑扮,表演比较动人。
尼姑在听戏听旦的年代里,当然就吃香了。豫剧里的尼姑形象要比和尚形象成功得多。崔派看家戏《桃花庵》里的陈妙善是这方面的代表。崔兰田、崔兰玉姐妹俩的《桃花庵》将这个剧目塑成了永恒的经典,剧中崔兰玉的陈妙善令人动容,同情分满满。使得人们都忽略了这是个典型的尼姑思凡的故事,生子遗子又认子。其中的“搜庵”“盘姑”都是豫剧里的经典。之后张宝英和张晓霞的演绎堪称一流,张宝英弟子吴慧霞将此剧拍成了电影,前阵子崔小田的弟子张洁也隆重演出了此剧。省一团的王惠还尝试复排了词句目。男旦崔文博的此剧也收粉无数。王派小生代表剧目《必正与妙常》中的陈妙常也是这样的角色,豫剧版的《玉簪记》,王敬先、朱巧云、高玉秋三位陈妙常的演绎深入人心。前两年开封团和漯河团又重新打造了这个戏,各自成为该团的常演剧目。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如果舞台上的和尚尼姑只在那里敲木鱼念经,估计没人愿意看,一定得让和尚尼姑跟平常一样,他们也会杀人越货,他们也会拍案而起,他们也会男欢女爱。在舞台上,和尚尼姑只是一个道具,重点的是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桃花庵》里窦氏有句词“我看你不是真心把佛念”,这是老百姓喜欢的。多情乃佛心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