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名家史茹的两版《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2025-07-17 08:43:05)
标签:

西厢记

史茹

阎立品

长亭送别

王素君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名家史茹的两版《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离人怕听一声去”,相信喜欢阎派的戏迷一定会深深记得这段意味悠长、深婉内敛的唱段,作为阎立品大师晚年着意打磨的经典之作《西厢记》,以其浓淡相宜、委婉精致被戏迷深深认可,其中的几个段子也是传唱度颇高的名段。这些年再传弟子中如刘雯卉、翟明霞、杜永真、张亚鸽等也都在不同场合演出过此剧中的唱段,每一次传唱,都会引起戏迷一次骚动。这种骚动是对阎立品大师的怀念,是对经典的回望。
      史茹师从阎派张梅贞老师,拜师时间不长,但颇得阎派壶奥。我们常说,学戏容易,学出味道很难。史茹正是学出味道的传人,这从她在纪念恩师张梅贞逝世一周年和三周年记阎立品大师诞辰百年晚会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她抓住了阎派精致深婉的特点,以情带声,字正腔圆,而且她扮相端庄秀丽,特别适合古典美人的戏。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表现,也让我们看出当年拜师时张梅贞老师对史茹的期许绝对是正确的,一定是张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和千般考量之后的决定。史茹也以她的实际行动没有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许。
     4月22日 ,“茹此天籁”豫剧名家史茹专场在郑州上演,该专场是2024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艺术名家推介项目,演出了史茹艺术生涯里的几个重点唱段,其中包括阎派《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  6月25日,“阎韵梅香艺贞传”纪念豫剧名家张梅贞去世三周年晚会中,史茹再次推出了这个折子戏“长亭送别”。“离人怕听一声去”再次出现在郑州舞台上,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戏文,是晚会上的应景,也是台下绵长的思念,演员与戏迷在这出戏上找到了情感的共同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史茹对《西厢记》的珍爱,也许未来可期,某一天史茹可以把这台大戏再次搬上舞台,让更多地年轻人再度聆听到阎派的这出大戏,让更多人走进阎派,了解阎派,喜欢阎派。
       阎立品大师的《西厢记》有录音保留,“长亭送别”是其中一个重点折子,“离人怕听一声去”是核心唱段。这一折紧接前面的“拷红”,老夫人终于允下婚事,但要求张君瑞必须即刻启程赴京科考,因为崔家相府门楣没有白衣婿。万般无奈,便出来了“碧云天,黄叶地”的“长亭送别”。这一折化用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此折的唱词,千头万绪,凄凄唉唉,可以想象新婚即长别这样一份委屈不安的心情,崔莺莺的心境就在一声告别中化作缠绵悱恻的音符传递出来。
     “茹此天籁”专场中为史茹配戏的是来自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优秀青年小生杨历明,当年赫赫的青年团的男一号,转入三团后少了一份炙手可热,但也多了几分沉淀,《红嫂》《红旗渠》《大河安澜》等几个大戏接得漂亮,杨历明的形象、嗓音、身段、做功,在这一茬男演员中绝对的佼佼者。在剧中他饰演风流倜傥的小生张君瑞。在本折中张君瑞的唱词不多,更多是一种情景式的融入表演,那几句“君瑞此去非得已”重情重义,既表现了张君瑞此时复杂缠绵的心情,更表现了他男儿担当的一面。这折戏中除崔莺莺和张君瑞外,还有韩亚冰饰演的老妇人,陈亚飞饰演红娘,还有琴童三个人物。交响乐响起,张君瑞迈着迟缓不定的步伐走近,在长亭祖席前一个慢转身,看到老夫人和崔莺莺略唉声叹气的低头,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与琴童的交流都拉满了情绪。老夫人的强硬态度,崔莺莺的泪眼不干,及到老夫人回车上,二人才可以相拥而泣。叮咛嘱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那种不舍令人动容。张君瑞两段唱腔悲恨中又有一种高亢,他的每一句词都对着崔莺莺的叮咛。他告诉她即便自己不得志,考不上,那也要回来“伴娇妻”。老夫人的一声催促,让抱在一起的两人神情恍惚的慢慢走进现实,张君瑞慢慢落下的水袖、摇头,崔莺莺的回望无奈,“夫妻泪落如秋雨”夫妻二人一人一句的念白相当有感染力,最后在彼此催促对方先回(上马)中结束。这折戏相当精彩,杨历明的张生非常棒,男小生就应该这样,身上飘逸,但也有沉稳的一面,嗓音洪亮,不卑不亢。这里面还有康莎莎的伴唱也给力到位。
豫剧名家史茹的两版《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纪念晚会中为史茹配戏的是来自漯河市豫剧团的王(素君)派优秀再传小生蔡月霞,一出王派经典《必正与妙常》让蔡月霞声名鹊起,为她赢来无数出头露面的机会和荣誉。王派小生的文雅潇洒在蔡月霞身上有不错的体现。为了这台晚会上的呈现,豫剧名家王派创始人年过九旬的王素君老师和阎派传人年过八旬的赵玉英老师,两位老人对“长亭送别”从唱腔到身段都进行了细扣细把,张君瑞的一些腔还是王素君老师现哼现唱,首次对外演出。因此张君瑞两段唱词均有所改动,与杨历明版不太一样,因为是女小生,表现也更偏文弱书生一些。据王老说,“阎旦王生”是她与张梅贞老师的约定,当然听闻当年调王素君进省团的直接任务就是要和阎立品大师合拍戏曲电影《秦雪梅》,但最后因缘种种,电影没拍成,王素君与张梅贞成了忘年交,记得有次采访张梅贞老师,她幸福地说及王素君喊她“妮儿”,自己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有人喊你“妮儿”呢。从这个称呼就知道两派相处何其融洽。前两年新乡的王文洋也用“阎旦王生”推出一台演出,相当出彩。可以说,“阎旦王生”是豫剧舞台的一段佳话,是两个流派几代人共同建构的“爱河”。从这台晚会来看,这折“阎旦王生”的“长亭送别”相当成功。
     张君瑞与崔莺莺在“西风紧,雁南飞,人间烦恼何最巨,昨日允婚今分离”的伴唱中缓缓进入舞台中央,张君瑞的环顾四周的秋景萧瑟,满目凄凉,心中的悲哀透出眼神。崔莺莺在后面凄凄楚楚紧紧跟随,泪眼婆娑,二人长亭离别的氛围感一下子拉满了。一声珍重带出了崔莺莺那段“离人怕听一声去”的经典唱腔,将崔莺莺此时“合欢未饮离愁相继”的心情唱了出来,她是缠绵的,也是委婉,尽管他们已经是夫妻了,但毕竟是新婚燕尔,还没有那么放得开,其中的女儿情结还很重,有对母亲的恨,对门当户对的不满。这是送别的第一层次。当张君瑞一段非得已唱完,他是对“恨夫人逼咱两分离”不满的继续,延续了崔莺莺的心情,可以说二人的共情点,毕竟干柴烈火的时间点上被迫分离,最直接最强烈的就是“恨夫人”。但男儿毕竟是男儿,他不能像崔莺莺那样一味沉浸在悲恨里,他为崔莺莺许下了鸳鸯比翼的承诺,希望她“珍重保玉体”。从恨夫人到珍爱眼前人,情感点发生了转换,继而引发了崔莺莺下一段“此一去鞍马秋风君自调理”唱出了崔莺莺对张生的关爱,点点滴滴是他们小夫妻间的殷切耳语难舍难离,也包含她对未来的不确定,她害怕张生一去无消息,她害怕张生金榜不中无归期,她更害怕张生沉迷在异乡花草之间停妻再娶妻。史茹的这段唱腔如泣如诉,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层次分明,推进的丝丝入扣。不有二人相拥而泣,“你的金玉良言我谨记”,是张君瑞面对崔莺莺的动情,“不做负心辈”是他郑重的许诺,一句“此一去我定要展志气”,蔡月霞采用了扯斗篷紧前行的动作表现出了他心中的坚定,这里透出了男儿的刚性。张君瑞给崔莺莺画了一个美丽的圆,那是崔莺莺满心期待的,但崔夫人的一句“女儿,快快上车来”又将他们的思绪拉回现实,于是两人同时愤愤地一甩水袖,悲戚之情再度响起,“夫妻泪落如秋雨”由念白改为夫妻对唱,也很出彩。像王派的那段“天上人间共团圆”,也像《情断状元楼》里的“送王郎”,可以成为豫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男女对唱唱段,同时紧紧扣着这一折的主题,缠绵悱恻如秋雨。两人表演相得益彰,相互映托的非常舒服。
      这两场“长亭送别”差异只在张君瑞身上,相较我更喜欢杨历明的表演,深沉有张力有内涵,蔡月霞的表演文雅清秀,但觉得少了点内在的东西和可供想象的空间。网上看到史茹和杨历明这折还经常下乡演出,非常不错。这两场戏背后都有赵玉英和王素君两位老师的影子,她们甘为人梯,摒弃门户之见,只为艺术传承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