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对于这位皇帝的各种爆料很多,比如断官私青蛙啊,比如“何不食肉糜”啊,比如老婆贾南风的风流韵事啊,晋惠帝完全成了一个笑柄,成为千百年后的我们的一个口中娱乐对象。
但其实这只是在纸片化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总是在无限放大对方的那个我们已经习惯或者约定俗尘的形象,将这个人物牢牢地浸泡在这个形象里进行发酵。晋惠帝也有他好的一面,他并不是不知道善恶的那种混蛋,而是特殊的身份、特殊的位置造成了他后天特殊的秉性,或者说,他像很多皇帝一样,如果不是皇帝,一点问题也没有。但一旦君临天下,他就必须担当起道义的大旗,也接手后世对他来自道义的评判。
前阵子看岳飞传,突然知道原来在汤阴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座嵇公庙,是纪念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之子嵇绍的。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一座庙,要纪念这么一个人物呢?原因是这样的:嵇绍是惠帝时的大臣,他与他的父亲嵇康在对待司马政权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嵇康是完全不合作,而最终被杀害。嵇绍则在出仕后可谓忠心耿耿的保护社稷安危。
我们都知道,晋惠帝是有劣根性的,不适合当皇帝,相反司马炎的其他儿子都是棒棒哒的,个个都很英武有才干,这自然就让很多人觊觎这个王位,加上一帮子乌合之众围绕在侧,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局面的出现。嵇绍便是在这种混乱局面里出现的一位人物。
永兴年间,朝廷北征,被贬为民的嵇绍被重新征用,拜侍中。这时,嵇绍因为惠帝在外,便接到诏书后直接奔赴惠帝行在所在地。而当他赶到的时候,正逢朝廷军队荡阴大败,荡阴便是今天的汤阴。惠帝脸部受了伤,连中三箭,身边的那些大臣和侍卫各个逃窜,谁也不肯上前。这时候只有嵇绍挺身而出,很有仪式感地端正衣冠,挺身而出,护在惠帝身前。可见嵇绍知道他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但他也知道作为惠帝的大臣他此时此刻必须做,不能够推辞。于是他做了。司马颖的兵士把他摁在车马前。要知道这时惠帝也是身处险境的,但他连忙跑上前说,别杀他,他是忠臣,不能杀的。但兵士却直接回复说,不好意思,我们接到的命令只是不杀害皇帝一人而已。就这样嵇绍被杀,鲜血直接溅到了惠帝的衣服之上。惠帝痛苦不已。待到战事平息了,侍从要浣洗惠帝的衣服,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千万别洗去。可见,惠帝在心中是知道谁是忠臣,谁不是忠臣的。但他无力去维护,一是他没有政治才能,二是此时他基本就是个傀儡了,没有实权。
因为嵇绍的这种大义忠君的行为,所以在他死的地方,即汤阴,后人为他建了一座嵇公庙来纪念他。现在嵇公庙也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但这种忠君大义的精神却在汤阴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岳飞庙时至今日不断的香火便是明证。
——成文于逗云轩
辛丑年正月二十六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