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山是东莞的祖山,在唐之前有岭南第一名山之美誉。但山中留下的人文遗迹的确不是很多,与众多的名山大川遍布摩崖碑刻不同,黄旗山上绝少摩崖,仅在廉泉遗迹附近有几块,但也是国朝新摩,非古迹。
其他称得上人文遗迹的只有观音院、黄旗道院和游蛇墓。当然观音院和道院也都是改革开放后重建的,昔日到底是怎样的规模早已无从论辩。东莞名儒邓蓉镜有《黄旗杂咏》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旧时道院试重寻,瓦砾盈堆苔藓侵。太息名山成盗薮,书声人影久销沉。描写的便是当年的黄旗道院,彼时已难寻,现在更难寻了。观音院还有改建前的照片,已是破败不堪。想必更为偏僻的道院就更加不堪入目了,难怪邓蓉镜都要“太息”了。
与观音院相比,道院是清乾隆五十四年由邑人李志兴建的,时间并不算久远。李志,号静园,字定之,秀才,他是东莞李氏的二十世祖,是李氏成为东莞名族的功臣。《宣统东莞县志》中有清嘉庆年间赖洪禧的《游黄岭道院》一诗,但也只是对道院的大致方位周边环境有所记述,对整个道院建设却只字未提。不过那时的道院绝不是现在的尘埃不到,而是“轮蹄络绎纷如龙”,而且因为环境清雅,也是时人著书作画的绝佳之所,“何人著书此闭户,窗外俨种龙鳞松”、“大赉书画来下榻,稔知此子其才雄”。赖洪禧是麻涌华表人,也就是现在华阳湖一带的人,其记述应该是属实的。
现在道院已经成为观音院的附属,斋堂建在一侧,道院在祭祀道教诸神之外,同时也祭祀佛教诸神,所以同一座大殿,拥有两个释道名字,殿内释道两教的神灵同时受到祭拜。尽管进去会让人有些错觉,但环境的确还是一如的清雅,而且其主体建筑仿建广州光孝寺,还是很古朴大气的。我是很喜欢进院游赏的,只为那份清雅,仿佛进去之后,就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