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尹翁归的执法原则

标签:
东海执法河东霍光张汤 |
分类: 【西汉风流】 |
尹翁归是祖籍河东人,出身寒苦,少小茕茕独立,由叔父抚养长大。为了糊口,他便在当地做狱吏,也正是这个差事,使得他精通大汉朝的法律,堪称张汤之后又一位执法高手。同时,他又喜欢击剑,“人莫能当”,可谓文武全才。
昭宣时期,霍氏一门独大,执掌朝纲,虽然霍光本人谨小慎微,本本分分,但是从其夫人到子嗣便可以看出,他的家教并不严谨,因此不免小人赢门。这些人仗着大将军罩着,其实也并见得霍光认同这样做,但他又能顾得来多少呢?在大将军的光环下,狐假虎威的大有人在,作威作福,称霸一方。而当霍氏倒台的时候,这些罪恶都最终扣在了霍光一人头上,这便是历史的冤大头。平阳霍家子弟众多,作恶多多,百姓苦不堪言,“吏不能禁”。直到尹翁归当市吏,这些家伙才有所收敛。
虽然学成文武艺,只有卖与帝王家才能利益最大化,但毕竟是朝中无人,自己又走的是两袖清风的路线,况且家贫如洗,想向上爬的难度可想而知。大约也过久的基层小吏的繁琐,更见惯了地方政府的尔虞我诈,他也不抱有太多希望了,便归耕田园,乐得做一介布衣。但有的时候,机会就像是故意挑逗你一样,在你都要泄气的时候,突然它就来了。
这时,田延年出任河东太守,为了尽快了解地方实情,他召集了一批老吏掾,尹翁归也在其中。为了方便询问,田太守要大家按照文武两厢落座,大家都赶忙各归各位,只有尹翁归不动,田延年便问何故,尹翁归毫不掩饰地说:我是文武全能,你让我站哪边我就站哪边。新太守的属员一听就觉得刺耳,这家伙也太不自量力了。但田却没有陷入俗套思量,反而很奇怪,经过一番谈话,他认定这是个可用之才,“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让一位能力非凡的太守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可见尹翁归的确是一条潜龙伏虎。田太守任贤用能,让尹翁归独当一面负责汾南督邮事宜。多年基层狱吏的历练,使得他对其中经脉把握的十分到位,因此,如鱼得水,治理起来游刃有余,并且“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想想惩罚了对方,还得让对方感念自己的恩德,这是非常人能够做到的。
在田太守的重视和举荐下,尹翁归这块金子终于开始发光了。一举成为东海太守。东海那是当今廷尉于定国的故里,临行前,于定国为尹翁归饯行。其实于定国也有自己的算盘,他有两个子侄像让尹翁归多照看担待。但最终他们更仆难数,谈了一天,也没有敢开口相求。原因便是他深知,这两个子侄不适合在尹翁归手下做事。
在东海,杀一许仲孙而海内大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郡中各种恶势力收敛隐匿。因为优异的政绩,很快升任右扶风,这已然到了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是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之所,尹依然采取与东海相同的方法,居然在这个最不易大治的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有声有色。他在执法中有一个原则,“缓于弱小,急于豪强”,对于豪强不给丝毫商量余地,依法办事,这是立威的根本,如果执法竟捡软柿子捏,那么法律就成了摆设,沦为鱼肉百姓的工具,而真正违法乱纪豪强们就会逍遥法外,如果不重处,则社会很难稳定。这一原则也适合于今天。尹的治理其实告诉我们一件事,法能不能成为维稳的工具,关键取决于用法的人,和将法用于何人的取向上,假若一个冤假乱案层出不穷的国都,对有关系者百般开恩延缓,对平头百姓则动辄上纲上线成为治理典型,这样的法终究被扭曲,成为人们反对的目标,而这样的治理也最终会导致官逼民反,社会动乱等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可惜,尹翁归也积劳成疾,元康四年去世,“家无余财”,这在一个举官皆贪的年代里,居然还有如此清官,当然会让天子称叹。为大汉朝失去如此一英才,扼腕不已,“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在史书上多是恭维之辞,更多的是老子好汉儿熊包,尹翁归三子皆至郡守,有治名,其二子还位列九卿,官至后将军,可谓一门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