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吏有瑕——赵广汉的荣辱一生

(2018-01-31 09:03:03)
标签:

宣帝

颍川太守

霍光

丞相府

昭帝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一七一
能吏有瑕——赵广汉的荣辱一生

宣帝登基那一天,大赏功臣,霍光、张安世自不待言,他一起封了八位关内侯,其中便有时任京兆尹的赵广汉。

赵广汉是昭宣时期数一数二的能吏,有智谋有手段,风风火火,从阳翟令到京兆尹,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谦和礼下,更凭借自己的办事魄力,广汉得到了群众和百官的赏识。京兆尹应该是天底下最难做的一个官了,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京城政治圈,风云诡谲,各种势力明里暗里盘根错结。赵广汉一上任就有人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属下有一位叫杜建的官员,是京城的一位老油条子了,当时负责修建昭帝陵寝的事宜,这是个肥差,各种油水,当官不为财,何必受那十年寒窗苦呢?杜建也绝不容自己错过这个发家致富的绝好时机。于是与自己的门客就构成了一个既得利益小集团。赵广汉初到京城,自然要高举杀威棒,现在连属员都可以骑在自己头上拉屎了,他当然无法容忍了。但他也知道只要扳倒一个“大人物”,自己在京城就可以立足了。杜建是个人脉极广的人物,别看官级不高,但京城也是黑白通吃的。赵广汉自然知道杜的厉害,所以先礼后兵,规劝无用,赵才派人将杜建逮捕,这下子衙门前乌压压站满了求情的人。但赵广汉也死扛着不肯罢休。杜建的门客、亲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便想密谋劫狱。就在他们谋划还未成形之际,赵广汉将他们一网打尽,杜建被斩首示众。一举惊动京师,各种暗势力不得以收敛起来,他们清楚一个狠角色上场了。

但诡秘的是,虽然赵广汉在京兆尹的位子上做得有声有色,且在宣帝登基一事上始终保持与大将军霍光的高度一致,并成为新朝的有功之臣。但在宣帝登基不久,他还是被外调至颍川做太守。颍川是当时的重镇,交通要道,汉室在这里建有工宫。当时的颍川也不太平,在以原、褚两大家族的把控下,颍川一派乌烟瘴气,两大家族下又各种利益阵营盘根错节,地方家族的做大,自然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乃至全国的宏观调控,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四处对国家围追堵截。可能赵广汉被调任此处也正是因为这里太乱了,已经影响到国家层面了,需要一个铁面狠手来管管了。

赵广汉也果然不负众望,他很有谋略手段,在经过对原、褚两大家族的长期观察之后,发现了其中各种利益的分歧点,便以雷电之势,迅速将原、褚两姓的领头羊绳之以法,擒贼先擒王,一下子便镇住了两大家族势力。之后他设置举报箱,接受民众举报,同时接纳两大家族中可用之人,并灵活地将他们作为联系地方势力的传话筒。一旦接到举报,便召集这些人,但他却将举报人的姓名故意隐去,假称是某某大人物所为,听任这些人暗中传话,这样各派系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赵广汉坐享其成,四两拨千斤,终于成为各方利益的中心,颍川大治。

颍川治理妥当,自然了却了中央的一块心病。本始二年,赵广汉随蒲类将军赵充国出兵匈奴,返回后再次升任京兆尹。赵广汉再次坐在这个位子上,依然秉持自己的办事原则,礼贤下士,从不揽功,凡有功劳,都归功给下属,有这样的领导,自然会深得爱戴,因此京兆这个最难治理的地方成为天下大治的典范,那些不见光的人都以能逃出京兆边界为窃喜。“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赵广汉深受群众爱戴,但在京兆立足,赵广汉明白要有靠山才能立稳,否则免不了浮浮沉沉,甚至性命之忧。

赵广汉在京城的靠山便是大将军霍光,“广汉事光”,也就是甘愿被人称之为霍党。赵广汉知道只有有了这个大靠山,自己的治理方略才能得以施行,一方百姓才能得以安宁。史书为记载他到底是怎么搭靠上霍光,以及如何“事光”的,但看他在京兆尹的位子上做得风生水起应该是得到了大将军的照应。但霍光毕竟不得宣帝欢心,宣帝对霍氏始终有芥蒂,这一点赵广汉也心知肚明,因此一旦霍光薨逝,赵广汉便明白自己要赶紧向宣帝表态度了,否则很容易被当做霍党给修理掉。于是,他便自作聪明,“心知微指”,觉得自己是秉承宣帝心思办事,以非法屠宰、酿酒之名搜查霍禹府邸,这当然令霍家蒙羞,这才是一抔之土未干,霍家虽不得圣意,但毕竟并无大错,加上还有位霍娘娘正宫危坐。娘娘一闹,宣帝也不得不问罪赵广汉。这样赵广汉自然得罪于霍氏,当然也没能捞到什么好处。

      其实霍光一死,对于赵广汉是很有威胁的,有霍光罩着,他得以果断推行政策,其他势力不得不暂时韬光,但并不等于销声匿迹了,而是在潜处生长着,一旦霍光倒台,那些暗势力便顿时光大起来了。并且由于赵广汉善待属下,也使得其属下多有不洁,一次下属无辜卖酒喝被丞相掾属驱赶,小事一桩却终酿成大祸。赵广汉便要为属下出气,便从此与丞相魏相结下了梁子,四处找茬。恰巧魏相一个婢女死了,于是赵便“先问太史知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觉得时机到了,派兵围了丞相府,搜查审问,搞得举国皆知。最终,赵广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哪成想那位戮死的大臣居然是自己,“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搞得宣帝也“恶之”,被处以腰斩。尽管无数百姓哀嚎,愿以身替死,但无奈这一次谁也救不了赵广汉了。

      赵广汉一生堪称治吏,“天性精于吏职”,他善于筹谋,勤于公务,很有手段胆识,有节有制,并且礼和谦让,辖内百姓拥戴。但他也有自身的缺点,深知宦海之中需要找到一个有力的锚方科停稳,但他对这个锚完全是功用性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在霍光死后的落井下石,而与丞相府的小恩小怨,更说明此人心怀并非宽广,他之所以礼贤下士,也有可能是为了笼络人心,为了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和人脉实力,但坏就坏在,政治中有时候基础并不起决定作用,更多的还是来自上头的意思,也就是那根强有力的锚的所在。因此向下看的同时,必须保持向上看,别自作聪明,跟锚之间拽得死死的,成为一体。而赵广汉并没有,人格上的缺陷,使得他与锚总是隔着一层关系,雾里看花固然很美,但也容易看花眼,最终伤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