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看了豫剧名家李树建做客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两期节目,很是感慨。
李树建,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当然李院可以再加上的名头还有很多,但我想这两个也许在他的心中分量是最大的两个。原因有二,他是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豫剧人,能够继豫剧大师常香玉之后成为新一届豫剧院的院长,成为河南豫剧的新时代的领军人物,而且在他的麾下,一团、二团、三团和青年团,各美其美,尤其是青年团,可以说是李院的一个创举。在这期《角儿来了》中李院也是相当满意这个青年团,对他们的夸赞毫不掩饰,并让青年演员孙敬鹏和杜永真舞台展示豫剧的武生、花旦之美,这两出戏都突出了豫剧的做打。我们之前一提及豫剧,都会头一个想到豫剧的唱功,百句不竭,豫剧重唱轻做,但这两个展示恰恰将豫剧的精致的做打展现了出来,也可以显示出新时代领军人物在豫剧传承上的偏重和喜好。其次,这次《角儿来了》重点介绍了河南的稀有剧种进北京,并让宛梆、怀梆、坠子和蒲剧这些河南稀有剧种登台演唱,虽然唱的依然是李本的《清风亭》,但是剧种不同,所透出的那种苍凉就不一样,所进行的安排和艺术处理就不尽相同。很好地展现了小剧种的魅力。可以说17年河南稀有剧种进北京真是的一次破天荒,这也充分说明了李院作为剧协主席的责任与担当。在节目中,李院屡屡提及进校园、青年团和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等等,足见其对这个两个职务的重视和担当。
之前我曾写《豫剧永恒的经典-清风亭》,结果不少网友都说我是溜须拍马,更不堪者还说即便是溜须也轮不到我。其实,我与李院素不相识,不论生活还是网络,都未曾交流过任何。是两出戏拉近了我与李院的关系,一出是《鞭打芦花》,一出便是《清风亭》。之后的《程婴救孤》我也看了几遍。着实感人。每到感人之处,我总会落泪。节目中的话剧名家蓝天野和黄梅名家吴琼也都提到观李院戏时落泪的感悟。他能够特别准确的把剧中人的情感传递出来,让听众真真实实地接收到,与之共鸣。这没有足够的艺术和生活感悟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这绝对不是靠旁门左道可以搞定的艺术效果。豫剧舞台上不少为了获奖而创作的剧目,动辄几百万的砸进去,得了奖就封山了。但李院的“忠孝节”三部曲确实很火的,不少民营剧团都在演出,很简单,因为他是动了真情的,你投入了多少,汇报一定就有多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用心没用心,看得很真切。前些年因为“以泪洗面”的发言,让李院得了“洗面帝”的称号,但通过节目中其女儿的爆料,我们发现他的以泪洗面是他发自内心的感触,而非为了应景或者溜须而故作姿态的。你看他给女儿的第一条微信都能上升到国家、事业的高度,搞得女儿同学都说“你爹咋是个神经病呢。”李院一直说他收徒弟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对于戏剧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戏曲是用来传播的,是几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中国人的历史、审美、处事等等很多都是从戏文里知道的。所以,戏曲如果偏离了核心价值观,那就太可怕了。戏曲一定是在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的,一定是弃恶扬善的。这两期节目让我更相信李院是个真实的人,有责任,有担当。当他面对女儿的时候,眼神里有说不出的歉疚,但更多是喜悦。用他的话讲女儿懂事,不用爹妈操心。当他回忆参加完女儿婚礼排演《清风亭》时瘫软在地泣不成声的时候给女儿打电话说:闺女,爸爸想你了——我也哭了。也许有一天我也会经历同样的场景和心曲。
过去的2017年,戏曲进校园,稀有剧种进北京、全国豫剧团长会议召开还有一如既往的河南青年演员培植与推介,这都是值得为李院点赞的事。我在戏缘上看了他在北大演出的《清风亭上》,感动依旧。《角儿来了》还透露了他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时临时生病,几乎是命悬一线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档节目,可能我们都不会知道,原来第二天的精彩呈现的背后有这么惊心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个角儿的背后都是辛酸的,都是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的。像陈涌泉写《程婴救孤》剧本创作时面对老母亲的三次病危通知依旧坚持创作,像豫剧名家贾文龙闻听父亲病故坚持演出完了才回家奔丧,这些故事无不闪耀着戏曲人以作品之上,观众之上的心态和理念,都应该为我们尊重。
总之,《角儿来了》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李树建,朴实无华。我相信2018的李树建及他的团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地惊喜。李树建一直有大豫剧的理念,一个流派兴不是豫剧性,要各个流派兴盛了才是豫剧真正的壮大。而且他也勇于担当,期待其他小剧种同样能够迎来春天。当然,我也期待我家乡浚县大平调能够借上这个东风振作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