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东坡到处有西湖”。大宋绍圣元年的九月,大文豪苏轼贬谪惠州。一座偏居一隅的小城,因为这一大家的亲历加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文运大兴,遂成滨海邹鲁兴盛之地。
西湖便是当年苏公的手笔,当然苏公也渐渐成为西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说苏轼是西湖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这是我第二次来西湖,上一次已是七年前初到东莞的时候了。从城轨站出来便是触手可得的西湖美景。不过这一带是新拓展出来的南湖琵琶岛一带。但那座泗州塔还是那么鲜明的矗立着,指引着我的方向。
惠州的同行一再告诉我们走之前一定要去看下西湖花灯,今年市里做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提前一个半月跟市民们见面。白天亦看到湖面上的组灯,没有震撼到。但当同行把我们送到门口,沿着火树银花的幽路一点点走进那份传统的热闹的时候,我们几个同行的都被震撼到了。
太美了!
目不暇接。完全不知道该看哪里,无处不精彩,无处不用心。夜幕里的西湖不再是暗沉的,便成了色彩艳丽的大舞台,从湖面到路边高树再到山巅的塔庙,整个连在了一起。观灯的人也渐渐多了,拥挤不动,维护治安的警力在不停地拿着高音喇叭维护秩序。所有的嘴巴都发出了啧啧的称赞之声。身在其中让我突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自己尚还年幼时,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县城里都会有花灯,起初在西大街,后来在黎阳路,再后来又到了浚州大道和王可庄一带,但最深的依然是最初的花灯,没有那么多繁杂的组灯,都是些传统的花灯,走马灯之类的,但人头攒动。只是,渐渐地城市里都不再组织这样的集会了,花灯也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记得县里最后一次举办花灯的宣传语就是这将是县里最后一次举办花灯展了。
看着花灯,拥挤在人群里,是一份感动。我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想到了初唐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想到了黄梅小戏《夫妻观灯》的滑稽与动人,也想到了京剧《报灯名》的功夫与技巧。中国的节日一定要成群结队才会有感染力。不论是庄重的祭祀,还是庙会灯节,一定要人山人海才会震撼。
最开心的永远是孩子,她们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大人们则紧紧跟在后面,辛苦并欢乐着。归来的城轨上好多带小孩的家庭,跑了一大圈小孩都有些累倦了,但提到刚刚看的花灯,还是眼中冒着火花。这就是孩子的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