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节全国豫剧团团长交流座谈会正在郑州举行,规格很高,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华豫剧促进会共同主办,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济济一堂,为豫剧的美好明天群策群力。
作为该座谈会的一个开幕式,一台“致敬经典·绽放青春——中国豫剧经典折子戏展演”也于13日晚盛装上演。这台晚会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为班底,也包括像省外扎根新疆建设兵团的张培培(豫剧十大新星之一)和其他省内的优秀青年演员,如一团的王震、陈娜,三团的郑娟、张军涛等。而且开幕式上还提出了以豫剧六大名旦加樊粹庭、杨兰春、王基笑形成了“豫剧九大家”,这个称号多少有点乱,九大家中有六个演员,两个编剧,一个作曲,显得不伦不类。而在豫剧的发展长河中,以演员而形成的流派还有净行的李派,丑行的牛派,“十生九唐”的唐派、文小生的王派以及李树建的老生李派,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刘派,三下锅式的提法让人很不爽。而且整台晚会依然是旦为主角的,完全忽视了生角流派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尤其是一净难求的净行,更应该在这种场合下点一下,让后继的豫剧人知道这个行当的珍贵。
不去扯这些了,说说唱段吧。第一个唱段是三团郑娟和张军涛的《朝阳沟》“上山”,这是中国戏曲现代戏里的经典之作了,从王善朴那一茬算起到郑娟这儿应该是第四代了吧,两个人之前比较熟悉郑娟,她是豫剧名家汪荃珍的弟子,这两年三团推出的《全家福》郑娟便是其中的女一号。之前不觉得,这次扮上银环之后,发现她跟豫剧名家苗文华倒有几分神似的。张军涛是第一次听他的戏,他的栓宝不论是嗓音还是身段形象都够味儿,非常舒服,应该是在这个角色上有过比较深的体悟。第二个唱段是桑派再传弟子宋莹的《对绣鞋》,苗文华的弟子,之前看过她的几个戏,都是青衣,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扮相佳,嗓子也好,表演很大方。但扮上张纯姐之后,却给人一种面老身沉的感觉,而且在唱后面的呱哒嘴的时候,听唱没问题,但她的眼睛和脸上的神情却是空的,手指头也在来回点,但都是空空的,让人无法信实。宋莹的这段还完全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没有人物感,也就没有了带入感。
豫剧十大新星中两个生角吕军帅和杨历明都是不可多得的新秀,尤其喜欢杨历明的小生,文武小生都很好,开幕戏歌中他的吕布戏貂蝉的翎子功的展示。记得十大新星比赛中他的三个剧目是展示翎子功的吕布,武生野猪林里的林冲,文生白蛇传里的许仙,扮相、做派、嗓音都堪称新生代豫剧生行的翘楚。他二人都是豫剧名家贾文龙的弟子。这次他们带来的也都是现代戏,吕军帅的“洼洼地里好庄稼”,杨历明和张培培的小二黑结婚。吕军帅的这段非常好,很有感觉。杨历明的表情和眼神很好,将他与小芹的关系表示的很明白。
马派的挂帅,由刘雯卉来完成,现在她的这个戏已经拍了电影,豫剧史上的第三部《穆桂英挂帅》,这段接印由于去头去尾的从半截开始,起初的情绪不太够,后面很好。而且经过这几年这个戏的打磨,刘雯卉的穆桂英还是长进很大的,以前总觉得她不像穆桂英,没有那个气势,略显单薄了些。现在那个感觉慢慢有了。但是上升的空间还是蛮大的。崔派的“三江水”由一团的新秀陈娜、王震和青年团的李多伟完成,陈娜是央视金豫满堂的十强选手,豫剧名家范静的弟子,崔派再传。虽然与崔兰田、张宝英比起来,还差不少味道,但她这次的起板个人还是蛮欣赏的。而且整个扮相和唱腔也很沉,不浮躁。王震也是位优秀的青年新秀,应该偏重武生一些,他的陈世美和李多伟的王彦龄,虽然是两个不折不扣的大配角,但他们的互动处理的非常到位,陈世美的怒而不好演讲,王彦龄的费尽心机在他俩的一来一去的交流中展现无余。
阎派一段《盘夫索夫》味道很好,而且出来两位严兰贞,一位青年团的杜永真,师从阎派名家张梅贞;一位二团的李向峰,师从阎派名家赵晓梅。个人感觉,李向峰演得就是严兰贞,她一出场的那个气质就出来了,而且她眉宇之间有一股淡淡的愁,这更符合这段唱腔中严兰贞的心情。杜永真的严兰贞就差一个境界,她的嗓子没问题,扮相也可以,但是感觉那些红花摘下去些可能更好些,把整个头扮得像个球似的,不够美观。但她身上似乎太硬了,仿佛还带着小青的那股子英气。她基本都是直直的站着唱的,没有典雅美。女孩子一般都会有S造型的嘛,严兰贞贵为相府千金自然娇气是盛盛的,女孩子妖娆曼妙的一面要表现出来。相比之下李向峰在身段上就高出了一大截。
压轴的自然是陈常两派,陈派是十大新星之首的吴素真,常派是朱旭光。两个人都不陌生,吴素真是这几年非常火的一个豫剧演员,而且做工扎实,每一出戏都出彩,《白蛇传》、《宇宙锋》、《拾玉镯》、《梵王宫》等,都备受关注,俨然形成了一股吴素真现象。这次演出的“梳妆”,在众多的折子里仍然无法遮挡她的光辉,身上每个骨节都是戏,眉眼之间都是戏,她就是耶律含嫣,她的那种欣喜盼望和失落都是那么的真实,让人对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充满了喜爱。朱旭光是常派传人,《破洪州》也是其进团排的第一个大戏,但之后仅有《芦花记》一部戏,很长时间没有消息,而且其演出的《破洪州》到现在也没有个全版的。她是从梨园春出来的,先曲剧,师从曲剧王派,后转豫剧,攻常派。她的花旦非常漂亮,当然破洪州应该算为刀马旦或者帅旦吧,要扎大靠打的,她的功底还是可以的,嗓音经过调理发现真有了常派的味道,常氏三姊妹调教出来的弟子跟其他常派传人调教出来的弟子,味道上总是更浓郁一些,也让人更舒服。但感觉整个舞台太满了,有点显乱。但朱旭光的驾驭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相当出色。
当然还是有所期望和失望的。既然是要竖高山,不如单纯从演员中挑出几座大山来,当然编剧队伍也要推出几个,豫剧能走到今天,跟樊粹庭、王镇南、陈宪章、杨兰春等一大批编剧是分不开的,是他们给了豫剧更广阔的舞台,更高雅的格调。而且,豫剧经过了五大名旦、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两茬榜样的推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五大名旦仅剩下九十六岁的马金凤大师,十大名旦也只有章兰和李金枝还在舞台上演出,新一茬演员急需要新的榜样来拉动。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十大名旦、十大新生的比赛,放眼全国,带动豫剧向更好的明天发展。虽然16年的豫剧十大新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效果,但十大中基本都在青年团,这份试验田再好,也不过是一块田而已。老话说得好,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期待下一届的全国豫剧团团长工作交流会能够做成一个座谈加展演的会,让各家院团将自己的优秀青年演员,优秀剧目来郑州演出,尤其是外省的剧团,给他们制造更多回乡的机会。而且建议优秀剧目能够以传统剧目为主,原因很简单,目前各大赛事基本都是要求新编的原创的剧目,好像复排传统剧目就是低人一等的事情,就不是自己的代表性剧目了。其实这是对豫剧本身的不尊重。本次交流中很多团长也都意识到很多豫剧的传统艺术在传播中逐步偏离了母体,传统剧目在减少,院团也在减少。我们只有加重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复排和演出力度,才能够挽回这种颓势。当然复排不一定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复排,任何时代都是有所选择的,哪怕是对传统剧目也是这样。很期待下一次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豫剧的希望不仅仅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而是在天南地北的演出团队之中。
这台晚会戏缘里有直播录像,但录得效果一般,不过可以听听。最后,祝福豫剧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