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的宿命——从丙显获罪谈起
标签:
宣帝丙吉王莽霍光官二代 |
分类: 【汉史记】 |
丙吉去世了,谥号定侯。而其当年抚养宣帝的作为却感动了宣帝的子孙们,不居功自傲,宽厚礼让,更让他成为后世宰相、御史大夫学习的好榜样。因此,终汉一代,直至王莽篡位,丙家的爵位一直保有着。从丙吉之子丙显,到丙昌之孙,前后五代,这在大汉朝也是比较少有的。
忠臣之后的丙显显然不及其父,丙显曾说“亡吾爵者必显也”。不久,丙显便因为自己的不敬慎而获罪,老爸的爵位也被削减,改赐关内侯。但丙显显然未吸取教训,甘露中,又贪赃枉法,“与官属大为奸利,臧千馀万”,“罪至不道”。虽然有人拿出当年事再次陈说,但丙显还是被免官,夺邑四百户。显死其子昌袭爵关内侯,成帝时,又封博阳侯,一直持续到丙昌之孙。
史书未曾记录下这些后博阳侯的丰功伟绩,哪怕是些枝枝丫丫都不曾留下,而他们能够进入史册,也全凭有那么一个功德无量的老爷爷,一个人种了几辈人的福果。官,对于这些二代、三代们,似乎来得容易了些,从小便锦衣玉食的养着,哪里知道外面的风云诡谲,也许他们原本无力、甚至无能作为,只是守候着父辈们的那点功德过活,帝王们愿意养一帮如此清流在朝堂上,也无非是装点一下自己的门面,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如何如何念旧恩,如何如何品德高尚。到了这个层面上,他们就如同金銮殿上繁复的装潢一样,少了便会有损皇家威严。
霍光的后代接不了霍光的衣钵,丙显所接过的也不过是一个虚头瓜脑的爵位,官二代、三代们的湮没无闻和集体懦弱无能,使得他们在面对政治风云的时候,毫无缚鸡之力,只能坐以待毙。霍禹等相拥而泣,丙显等集体失语,是无力而为,无言可语。当身处朝堂,却已听不到自己的声音的时候,这显然是到了失势的时候,一个被边缘化的开始。打铁还需自身硬,官二代、三代们要摆脱这样的政治困境,就只能加强自己的素质修养,像辛庆忌、王骏、王崇那样,文治武功,亦可维持政坛风云,成就像父辈一样的功业。但可惜的是,更多地他们只能当做负面教材,自从他们从温室里出生,就已经长歪了,其中不仅是自力更是他力促成的。冥冥之中,这似乎就是官二代、三代的宿命,要么顷刻夭折,要么就集体沉默,间或出现的某个另类的二代,并会成就一番惊人的功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