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末世儒生两分离——二龚的精神世界

(2017-11-20 09:01:56)
标签:

哀帝

治国之道

汉书

王莽

儒生

分类: 【汉史记】
小方读《汉书》之一五七
末世儒生两分离——二龚的精神世界

龚胜与龚舍,两人都是楚地人,加上两人意趣相投,交情甚好,时人并称二龚。两位作为大汉末年的最后一股清风,在朝堂与江湖上演着真儒的绝唱。

龚胜是入世的,他年轻时曾积极参与到朝堂国策之中,像大多数儒生一样,将儒家的治国之道化作自己的唇枪舌剑,并非完全逞口舌之快,而是秉性直爽的他嫉恶如仇。面对着满朝的跳梁小丑,他感到不吐不快,心头肩上那种匡扶大汉的责任感当仁不让。但龚胜只是个儒生,功夫在口头上,而并没有落地开花的本领,他不像王骏、王崇,将儒学化作实惠落到千家万户,他像绝大数儒生那样,将一国治理寄希望于皇位之上的帝王,而不去低头将心中的治国之道化作自身一步一步的实践。因此,当哀帝将他提升为右扶风时,很快便发现龚胜“非拨烦吏”,他处理不了辖区内繁复的事情,只好又将他降为光禄大夫这样只负责问对的清官。而且年轻的龚胜也曾是狂傲的,有着儒生一样的轻狂和逞能,他与博士夏侯常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可以为归结为小儒的争斗,逞口舌之快,计较个人恩怨,最终也让他自食其果,不得不乞骸骨归家。

但龚胜毕竟是个真儒,他还是有儒家的贞操的。虽然皇帝一而再的征召他反朝,但当看到王莽势力做大,取而代之的野心一天天膨胀的时候,而自己一天天老迈下去,面对将颓的大厦已然无能为力,心如刀绞,但又茫然无措。他不愿意像孔光等其他儒生那样,承欢在王莽面前,因此一次又一次乞骸骨归去。龚胜归去不久,王莽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建立一个新朝。天下初定,他当然也需要儒生的支持,贡禹等在朝的儒生一个个走了,在野的变成了他搜罗的对象。垂垂老矣的老叟龚胜再次成为他征召的对象。安车驷马并提前发半年俸禄,各种诱惑摆在龚胜面前,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他像历朝历代的遗臣一样,满心悲怆,而有无比坚定,最终他选择了绝食殉主。这是大汉朝的最后一抹忠诚,虽然看着让人心痛,一位七十九岁的老人,在封侯拜相的荣誉面前,没有放下为人为臣的自尊,就那样仰着高贵的头颅,坦然走向了那个世界。

龚舍却不愿在汉末的浊流中行走,虽然好友龚胜曾举荐过自己,朝廷也一次又一次的征召他,官职一次比一次大,但这些都没有让龚舍改变自己的初衷。他更愿意享受江湖的平静和野趣。《汉书》称两龚“相友”,但两人的交集并不多,各自在各自的修行路上走着。选择江湖的龚舍没能留下太多的华彩,这也正是古代史书的缺憾,它们所关注的只是朝堂而已,朝堂之外的关注甚少。当二龚都解甲归田,回到久违的故乡,郡里长官都行师弟子之礼。从那以后,龚舍变成了鲁诗教授,甘心做一位先生,将心中的治国之道、礼义之风如春风沐浴般传播到乡间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两龚无疑代表了末世儒生的两派,一派依旧怀揣着对旧朝的留恋,他们热衷于帝王的再次振作,所以总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进谏,像龚胜那样,最终也甘愿做一位殉葬的遗臣,完结自己内心的忠诚。而另一派则不再关心朝野,他们已对失败的王朝不抱有任何眷恋,他们深知王朝将向何处,又深知自己无能为力,便甘愿在江湖之远,寻得一僻静之所,传习先儒的经典,重新期待真儒在身后的某个世代再次出现。每一个王朝的末叶都会出现这样的分歧,他们都未曾放弃心中的理想,只是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实现之道。但不论是哪一条道,他们都饱受着末世的沧桑和辛酸,因为他们所关爱的东西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没有谁愿意看到黑暗的清晨,龚胜之死与龚舍之野无不是对世道的绝望。但世道却像一驾开足马力的电车,一道跌落的瀑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衰落下去了,徒留下两位垂老的身影佝偻在历史深处步履蹒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