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卓越的于定国也挽不回帝国颓势

标签:
于定国廷尉御史大夫张释之馆陶公主 |
分类: 【西汉风流】 |
于定国是于公的儿子,他自幼随父学习治狱,在郡县基层负责狱讼多年,深得其父治狱心得,德行甚高。因此,于定国升迁很快,很快迁御史中丞。昭帝死后,二十七天闹剧的昌邑王的罪行也是于定国最先揭发,宣帝即位后,于定国升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参与国家大事,后又迁为廷尉,负责全国狱讼事项。
定国始终坚持以德治狱,为人谦恭,在执法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凡是遇到这种事件,都倍加谨慎。一时间朝中流传一句话:“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张释之是文景时期一位刚正不阿的法官,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天下无冤民”的景象。但于定国较之更甚,他用德行教化民众,使得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业,让民众自己内心不滋扰生事,不产生诉讼,更不觉得欺枉。于定国在廷尉的职位上,一待便是十八年。后迁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二副,仅次于丞相,更是最佳的丞相候选人。大汉的丞相多数都曾在御史大夫这一职位上任职。御史大夫主管检察之事,宣帝甘露年间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元帝即位后,于定国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并位八年,一时间“万方之事,大录于君”,凭借着自己常年的政治经验,“常率丞相议可”。但经过了有凤来仪的宣帝繁荣期,到元帝时,虽然国力依然强盛,但各种矛盾也开始凸显了,灾害不断,流民乱窜,这让朝堂每天都绷着一根神经。在古时有一套成熟的消灾法则,加上天人感应在汉末的烂熟,帝王门更相信这是自己包括丞相等臣工们在其位不谋其政,面临着元帝的频频问责,于定国惶恐不得终日。但他也无计可施,多种救灾方式同时开展,但也未能挽救帝国的颓象。在元帝的挽留下,于定国还是坚持告老还乡了,七十多岁病故于家。
其子于永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继承了父亲的酒量,但与父亲不同的是,父亲喝酒神思清爽不乱,但于永做不到。但于永还是有这一个家族的那份德行上的操守,父亲死后,他居丧如礼,以孝名闻乡里。居丧后升迁为御史大夫,并娶宣帝长女馆陶公主为妻。后成帝想任他为丞相,不巧于永薨逝。其子于恬远不如其父辈,在史书上仅仅留下“不肖,薄于行”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