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城里的贤大夫是何许人?

标签:
兰陵孔孟之乡论语汉宣帝二疏城 |
分类: 【西汉风流】 |
疏广是宣帝时东海兰陵人,大约是孔子的故里。也许是受到孔孟之乡的滋润,疏广也是当时一位大儒,学富五车,精通《春秋》,未居官时,他便像孔子一样在家开课讲授儒学,很多人慕名而至。
因为他的才学,被朝中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宣帝册立皇太子,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没过多久,丙吉升为御史大夫,疏广成为太傅,其侄子疏受也因贤良成为太子家令。因宣帝喜欢他恭敬有礼,“敏而有辞”,很快便升为少傅。
父子俩俱在太子府,这是一个极令人羡慕的事情。荣贵东宫,意味着他们在下一朝将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影响着下一位帝王。宣帝极其看重太傅少傅的人品和学识,加上宣帝对许皇后的爱,使他将精力倾注在这位太子的教育上,因此疏广父子成为朝中的红人。
在太子府,父子二人兢兢业业辅佐太子。皇太子十二岁,已经通晓《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并且有理有据地将外戚排斥在太子府外。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宣帝深深清楚外戚权重的利害,自己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的坐在朝堂上,看着霍氏一党骄纵淫逸、指手画脚,却不能有太过的反应。宣帝以静待动,深沉缜密的运作着这个帝国,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这样过活。他对许皇后不管有多爱,对许氏有多照顾,但都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不能影响到江山社稷,当疏广上书建议在太子府建制以完善的前提下,许氏不能插足太子府的事务管理时,宣帝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机关,采纳了疏广的建议。
但疏广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更知道荣誉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眼看着太子一天天长大,对儒家经典也颇多认知。“宦成名立”的疏广有一天便把侄子疏受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自己心里的话:如今我们已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我们应该归老还乡,落叶归根了。疏受也非常懂礼,与叔父一起辞官回家。二大夫辞朝,满朝惊动,从宣帝到太子赏赐多多,众大夫沿途设宴辞行,“送者车数百辆”,如此场景,恐怕是一位京官很难企及的待遇。
告老还乡的二疏,并没有将帝王的赏赐挥霍到置办田产上,而是每日里与乡邻们把酒言欢,并将金银分散到各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为子孙置办田产庄园?毕竟这是当时的主流,有了钱,置办田产庄园这些不动产,子孙即便是没出息,也不至于饿着肚子。疏广也看出了子孙们的担忧,便告诫他们说:我之所以不置办田产,是因为我们原有的田产房舍已足够你们使用了,置办多余的东西,只会让你们堕落懈怠。任何东西都应该靠自己的勤奋去取得,“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像所有的老人一样,疏广也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够出人头地,但他却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子孙人生受益。
据说二疏去世后,乡人很感念两位贤人,在他们的旧宅筑起了一座“二疏城”,并在城内建二疏祠,代代祭祀。二疏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均是以德惠人,可能他们未能为子孙留下太多物质财富,但却留下了贤良恭敬的精神,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世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