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2015-04-27 08:57:38)
标签:

东莞

古村落

大汾

祠堂

镬耳山墙

分类: 【天涯行者】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封檐板之福禄寿临门
      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而今风华已逝,如同一位迟暮的老人,满鬓霜白,嶙峋蹒跚,孤寂在汾溪河畔。
      一次偶然的机会,坐着公交车溜达到了大汾,看到了种德桥,才想起了这里曾经的风华绝代。大汾堪称广府水乡古村落的一个典范,古村里河汊众多,青云桥、种德桥、连步桥等连接交通,古树古榕河道共同构成了这座村落的消夏时光。何氏大宗祠面对汾溪河而建,从侧廊里的楠木梁柱就晓得这里曾经的富足,祠堂前广场空阔,当年可以一直延伸到河边,这里是书法之乡,历史上名人辈出。而今汾溪河畔整砌一新,但形如止水,微澜不惊,再也看不到往日熙攘的帆影、穿梭的商船。那时候古桥下的水是与汾溪河相通的,而今都成了旱桥,村内的河涌基本还在,只是到了古桥的位置就成了水泥地面,干巴巴的地,干巴巴的桥,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摆设。
      古村落俨然已无法担当起古村的名字,甚少能够看到连片的古民居,沿着河涌地带的支祠、家庙、书房不少也都凋敝了,屋宇破败,祠堂多数已不晓得是哪家祠了,转了一圈仅发现一家还保存完好,但门前也堆放着大量的装修器物。时不我待,在今天这个光怪迷离的时代里,谁也不回首这老房子等待有一天能够发大财。向钱奔,这是中国人的集体精神诉求,网络上到处都是在埋怨钱不够花的声音。物欲横流,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拆老房盖新房几乎是必须的。大汾破坏的俨然更厉害些,古河涌围合起来的古村里,居民大多面河而居,以种德桥为例,沿着这条河涌的街巷皆与河涌垂直,而不是与汾溪河垂直,与大宗祠保持一致。这些民居更多是与支祠保持一致,因地成势,但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青砖、红粉石、冷巷、门楼,构成了一个封闭但又不闭塞的空间。这些破旧的祠堂有的天井已经被改成了一间房,三组人字脊连在一起如同波浪线一般,但并不优美。但祠堂的首进大门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由“三雕一塑”而构成的美妙图景。大汾祠堂除了何氏大宗祠对外开放外,其他都是大门紧闭,因此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大门。这里的大门甚少采用广府祠堂常见的一门两塾或一门四塾的形式,多采用凹斗形式,更像广府民居中的三间两廊正前方正中开门的样式。除何氏大宗祠为三进外,其他多为两进祠堂。这些祠堂中不乏有镬耳山墙,高大飘逸的镬耳山墙其实与徽派的马头墙一样除了完美的外观外,最大的功能无非是起到封火墙的功能,当然在广府它还有增阴遮阳的功能。祠堂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错,精雕细刻,戏曲故事、卷草、博古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屋脊多为龙舟脊,脊身上有灰塑,但多以保存不全,模糊难辨。房檐出檐较浅,用青砖叠涩而成。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绘作品,或风景或人物,残破中依然可以领略出当年的完美。
      当然这次不期而遇,只是大汾的初印象,若有个当地人领路,可以推开一扇门,进入一个院落,细细品咂古村的气息,应该会有更多的感触。大汾内部部分街巷民居保存的不错,而且与东莞古村相同的是,整个村落的外立面都是用青砖砌成的,尤其是沿河涌、汾溪河一圈。祠堂、民居都用青砖、红粉石、三雕一塑,相当的阔气漂亮。但走进街巷深处便会发现,一组组三合土建起的老民居,它们被深深地藏在古村深处。这大约是古人的一种规划讲究吧,也是中国人好面子的一种形象诠释。大汾曾是商业重镇,车水马龙,帆影重叠,汾溪河以及这些村中河涌上都是舟楫穿梭,商旅熙攘。沿河沿街一带的建筑自然要建得漂亮一些,一方面显示村中的富足,另一方面只有村子美啦,商客才会停下脚步,促成生意。
      河涌交汇处便是古庙,或大或小,或繁复或简约,或古意或现代,交汇处往往又是植被最茂盛的地带,大榕树、大樟树都是很常见的广府植被。巨大的身躯,广袤的树冠,撑起来一片神圣的空间。大汾祭祀的神明也众多,这与自古以来的岭南乱神崇拜有关,不过康王、土地这些都是必祭的。这与东莞各地一样。庙宇前挂着香塔,青烟袅袅,一些大的庙前如康王庙,还挂着灯笼。庙是人们心灵的另一种皈依,在祠堂无法解决的空余,神明便是自己最大的倾诉对象。
      在大汾大约待了一个多小时,便又坐上车回家了。而自己所绕的古村大约也只有一半,因为三座古桥我也只看到了一座。相信以后有机会依然还会再去,当然希望能够遇到懂大汾的人一起探访,那样才能了解一个真正的大汾。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汾溪河畔的民居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路边的简易小庙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汾溪河畔的祠堂 封檐板上的牡丹花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安静的汾溪河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种德桥,种德夜月曾是大汾十二景之一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种德河涌的民居封檐板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这家民居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小祠堂一座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再来一座小祠堂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祠堂屋檐叠涩处理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街巷门楼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出半条砖出檐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对河一面是青砖,冷巷里就成了三合土。这是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哈哈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趟栊门,大汾基本使用两道门,很少见趟栊门外再加矮门的。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大榕树卧在河涌上,一旁就是镬耳山墙祠堂啦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冷巷里也不乏这样的小高层富户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看着阳台、窗户的处理都是很讲究的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镬耳山墙很美,但东莞似乎并不是很多,更少像佛山东华里那样的一大片波澜壮阔的场面。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仕爵何公祠,首图的封檐板画便是这座公祠的,可以看出在种德桥一条街上这座祠堂的规格算是最高的啦。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何公祠的兰草封檐板画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何公祠的屋脊头与灰塑夔纹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河涌交汇处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康王庙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另一座祠堂虽然没有了堂号,但山墙下的灰塑还是很绚烂的,这是其中的一幅图。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再来一幅虬梅图,虽然颜色褪尽,花亦凋零,空剩下老枝,但依然韵味十足。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东莞民居常见的屋顶覆盖瓦的方式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人字脊及残存的灰塑卷草作品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凹斗门,看着气派就知道是当时的富户啦。青砖、红石、封檐板、墀头、照妖镜,哈哈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一个小院落,好干净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建于民国时期的何园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何园的封檐板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再看看这种老房子吧
【莞邑风流】寻访昔日莞邑四大名乡之万江大汾古村
一组大汾古村老房被乱改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