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http://hukanglin.blog.hexun.com/51699841_d.html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批注式阅读
所读书目:赵彦昌,戴喜梅.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两种读法:一是批注式的通读一遍,即目前所做之事;二是札记式的捡阅一遍,则为暑假之事。第一遍侧重内容的理解,于其中提取相应的研究规律,采用的是竖线式的读法;第二遍侧重内容的贯通,于其中挖掘相应的研究问题,采用横线式的读法。通过前两遍的阅读,一个基本的网络得以编织,以后再读就相当于拉斜线,那么这张网便十分牢固,再用去网鱼,就不愁大鱼会漏网。
一、笔者拿到该书后思考的几个问题
1、档案史研究的含义、内容、对象、方法、价值为何?
2、这本书比之于其他档案史书籍有何特点,比如结构、内容、观点、方法等。此书在内容、结构及方法上的优缺点在何?
3、档案史的教材体系该如何构建?是否为大部头书?是否需要设置档案专著导读之课程及档案史教学参考用书?
4、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档案史的研究法有何启示?与历史学关系为何?
二、截至目前笔者读书中所想的几点
1、笔者认为,档案史研究的任务和目的:一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去理清档案及档案工作在人类历史上的脉络与线索,述其源流及发展之轨迹,以一张完整的网络式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二是,将过去之档案及档案工作赋予新价值和新作用,以供当代及后代档案工作甚至社会成员活动之资鉴。档案史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是每个研究档案史的学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2、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档案史相关的书籍很多都是大部头的,在书中列举前人研究成果时篇幅也巨大,这非一般学生能通读的,于是便萌生一想法:
第一,档案史的教材着重为学生理清脉络与线索,一些大量的引证或解读资料可另编一本《档案史学习参考书》,当然这样做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对于书中列举的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可借鉴张会超老师的经验,开设一门《档案学名著导读》的课程,或出版相关导读教材,当然这便需要编著者非有相当高的功力不可,课程可对前人研究成果予以相应的解读,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选择和阅读相关著作。
三、笔者读书中部分批注摘录
备注:该批注式摘录主要涉及笔者读书过程中对作者内容、结构、方法等方面的理解,而观点及文摘则留待札记中记录。此类笔记可能有一种不敬之感,这与笔者阅历水平较低有关,还望作者见谅。此书笔者阅之将毕,过程中的批注则以章的形式逐渐整理之。
批与注不尽相同。批侧重于发表议论,根据文章或书本的内容、形式诸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体会等;注则侧重于解释,说明文中或书中的某些问题。
第一章:历史档案研究(上)
1、读《六经皆档案》
作者六经皆档案的提法笔者赞同,但要能立的住脚,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此文在论述六经皆档案的过程中,对现存的五经给予了概述,而笔者发现其中论证六经为档案的特点、性质较少。笔者所惑:原始记录——文字呼?材料呼?文献呼?六经皆档案——其材料呼?其记录内容呼?其稿本或传本呼?当细思之。笔者尤惑于文献转换为档案概念。
2、读《中国帛书发展史论》
结构批注:帛书的发展史论当理清其线索,需论及“起源、形成、保管、衰落、价值”,而此文于保管及价值论之不足。小标题“帛书的发展”之下实则论述“帛书的特点”。“帛书的收藏”小标题可改为“帛书的管理”,既而扩充其内容。在论述帛书兴衰原因时还可论及主观原因,如政治统治、文教传播等方面。
方法批注:在论述缣帛的产生与发展时作者采用以条件系时间之法。在论述帛书衰落的外部原因时作者采用举例论证,顺势而推之法。
3、读《历代贴黄考》
此文结构隐含总分之论,条例甚晰,文中采取且论且述、夹叙夹议之法,可为论文著述之一端也,吾辈为文著书切忌堆砌材料,而失去论述或观点。于最后总结之段落,作者先以事系年做略论,后简论历代贴黄之作用和特点,笔者认为总结可从“功能演变、兴衰过程、作用与价值、历代特点”的段旨句式的给予总结。
当然历史以这样高度概括的形式去研究,实为一大忌。正如胡适所说“凡治史学,一切太整齐的系统,都是形迹可疑的,因为人事从来不会如此容易被装进一个大整齐的系统去”笔者对该书之结构做如此剖析,亦当思其弊端。
4、读《明清揭帖考》
一、揭帖的由来与发展:作者对揭帖一词来源给予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新解,敢于突破陈见。此段可将明清揭帖特点另段述之。
二、揭帖在明代作为文书的原因:此段涉及原因及作用的论述,然笔者觉其论述原因可再予以扩充,并予以条理化。
三、揭帖的保密特征和处理程序:可将上一段论述严密内容及此段保密特征并入明清揭帖特点一段。
此文论证有理有据,然总觉其段落层次上的设立有失合理。
5、读《中国古代地图档案遗存研究》
此文系《档案学研究》杂志读过,觉其体例与论文之法可效。内容之论述足见作者之功力。
6、读《亚洲历史档案资源概述(中国部分)》
此文论述详略适当,结构以朝代系之,让读者易于把握。而小段落中,部分内容则可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段落内容论之甚详,可简略,笔者也是于此段想到可另做一本《档案史学习参考书》之事。如论述“台湾现存明清历史档案”一段时,对明代档案缺论述,笔者追问之:台湾真没有明代档案?没有此段也该交代之。有的话也需略论之。
此文部分引用资料未能标明出处,不能追溯,是为憾事。
文中列举前人研究成果,不必记诵,笔者觉价值有二:一为我们学习或研究者理清了前人研究的大致线索,二为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笔者觉得需要开设《档案学著作导读》之课程亦始于此。
——行者 整理于2010-5-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