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老祖宗的独门创造,但的确在中国这片种啥啥旺盛的神秘土地上,随礼之风登峰造极了。以至于我们这些尚未独立门户、未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家伙们,就每天都卷入了各种的“随礼门”。名目之多,花样之多,真是令人瞠目;而数量之大,更是令人惊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门呢?
有人说,随礼可以拉近关系,交流感情。这肯定是有这方面的效用的,也是最奏效的,要不也不会成为美好的传统流传至今。在农村,逢结婚就会看到墙头上贴着红纸黑子:不收街坊礼,可没有哪家真的不收的,街坊礼还是风靡的很。那张红纸也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药引子而已。一家有事四邻忧,好亲不如近邻,老百姓都明白这个理,而随礼就拉近了关系,增进了亲密感。
可像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风光的,反面则是令人惊竦的。随礼也一样,随礼能够创造各种机会,尤其是有权势的礼庆,各种名目的礼都会飞过来,用毛主席的话说这可真是“糖衣炮弹”。随礼大约跟贪污受贿有区别,性质也不一样,但有多少人是因为随礼开始一步步走下坡路的呢?
抛却这些冠冕堂皇的大面儿上的话,其实是对平头老百姓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各种的随礼心态。为什么要去随礼?曾经是同学,曾经是朋友,曾经是师生之谊,曾经是同乡之情,曾经是生意伙伴,曾经是亲属,曾经是街坊……而这些似乎还都可以成为理所应当的借口。但以同学为例,有的是一班的,有的是一寝室的,有的是私交很好的,有的是一般的,又是无数个等级。可是偏偏就有那种在一个寝室关系却不近的,在一个班相好的却是外班的,随多少呢?跟一个寝室人随的不一样吧,不好看,别人会说;随一样吧,于心不忍。千种滋味,各自品味,大家也都在心里掂量着自己与收礼人的关系,更有甚者,饱受实用主义浸淫的人则是很早就开始盘算为什么送礼,送礼之后的好处之类的。真是千姿百魅啊。
无奈。传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