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博游记

(2009-04-25 16:45:49)
标签:

辽宁

博物馆

红山

玉猪龙

鲁美

青花瓷

文人画

钧瓷

墓志铭

档案

哀册

情感

分类: 【天涯行者】

http://www.dongbeifeng.com/bbs/attachment/Mon_0803/16_20352_a7a9c4d90e55508.jpg

    辽宁省博物馆,都已经不清楚到底去了多少次了。今天学校里停水停电,天上还没完没了的飘着雨(一个多星期的雨),可我是没有晚起的习惯的,到了时间,想赖在床上都难。看室友们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睡觉样子,不好意思过分打扰,洗把脸关了门就出来了。
    去哪里呢?有的时候真的是个问题,尤其是这倒霉的下雨天,没有女朋友的男生最舒服的应该待在寝室里,喝口儿小酒,打会儿游戏什么的,可是机缘不巧和的很,谁叫就我一个人起来呢?一切都湿透了,路旁的植物也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明亮干净过,紫丁香也开放了,但没有一点香味儿,大约也是被这雨给冲淡了。信步出了小东门,恰好看见了215路车,反正也没地方去,就去辽博好了。
    车上人不多,但跟外面一样,也是湿漉漉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透着一股湿气。雨天车行得也慢,将近四十分钟才到地方。应该是有近九个月都没有来过这里的,其实心里还是蛮喜欢这个地方的,辽博与辽宁大剧院毗邻,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的“玉猪龙”,这是辽宁红山玉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走进辽博,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油然而生,也有一种抱怨,怎么可以把老朋友凉这么久才来见面呢。因为前两天有同学过来过,说有个近代画展。虽然我并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对一些画作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怎么说咱也是个文明人吧,也得享受一下高雅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基本是一进大厅就拐进了一号展厅,也是辽博的活动展厅。还真是凑巧,正好遇到鲁美的学生在这里参观,还有解说员讲解,那位男解说员大约是鲁美毕业的,对这些国画说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且正好是刚开始,我就马上围过去,听听人家的讲解,其实不过是滥竽充数,听得懂得太少了,除了一些故事。听了一圈儿,感觉还没有尽兴,自己又重新来了一遍,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开始,富贵牡丹、多寿图、重峦山居图、峦崖灵菊图等等,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都像是画者在为你阐述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记得讲解员在讲黄宾虹的大器晚成的时候,黄的作品都是被勉为其难的接受保管了,可现今都已经成无价之宝。黄是中国历史最后的文人画家。我在想,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画家做得画不能称之为文人画,而要把黄宾虹作为最后一位呢?当我面对着黄老的《重峦山居图》的时候,山之重峦,云环雾绕,着色淡雅,空间邃远,山谷之中两间草舍,此非黄老之三径乎?哦,原来这才是文人画。文人画秉承着文人的一种精神气质在其内,或者说是文人这种气质支撑起了画的整个构思和理念,也是这种气给了这幅画无限的生机。看惯了街头巷尾的那些速笔写生的作品,重新面对这种要用心去欣赏、用心去聆听的文人画,个中甘苦自在心头了。
    到辽博,我习惯性的总会去碑志展厅,并不是说这个展厅有多好,可能是因为专业的缘故,这里陈列的历代的墓志铭,不就是一块块动人的石刻档案吗?我没有去查过辽博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但我可以肯定这个展厅陈列的辽庆陵发掘的八通哀册肯定是其中之一。每次我都会在哀册那里站上很久,我也未必能看得懂什么,但是还是喜欢站在那里,许久的对视着这些皇帝最后的德音。在墓志的周围都会刻有十二生肖的画像,而辽代不同时期的这种刻像又是不一样的,早期的好像更多的是动物首人身,中后期才变成了人身人首动物帽的造型。在这里还可以去体察一下辽代宫廷内的一些秘史,道宗宣懿皇后哀册中就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皇后遭遇“青蝇之污”的惨剧。在这里,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面对这一块块冷冰冰的墓志铭,这是每一个人的终结点。看来妙玉没有完全参悟透,“土馒头”也未必能保得住,而这一块块深埋土里的墓志铭才最终为我们的先人正名。人生在世,或灿烂或平淡,岁月穿梭,逝者如斯,而我们最后的评判呢?也会在一块墓志上,是我们的后人给雕刻的,有人说何必去过问死后的事情呢,自留给后人去评论我们的功过吧,像武则天那样只给自己留一块无字碑一样坦荡荡的生活吧。可是没有不想给后人留下好名声的前辈,即便是蔡京、秦桧这样的坏人也会担心后世评说,所以他们都曾经篡改过档案、史书。这一块块无言的墓志铭,不就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份档案吗?不就是我们人生唯一的一本书吗?我们都想把人生的精彩华章留给后人,但我们是否现在正在为这个华章的开始耐心稳妥的演奏序曲呢?墓志铭虽然不是我们自己刻写的,但却是我们真真实实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的每一步其间都看得清楚。端端正正的走路吧,心平气和的准备吧,这样我们才有财富留给后人。
    出了碑志展厅,再到二楼的货币、辽瓷、明清瓷器、明清工艺品展厅逛逛,我最爱瓷器,但却不是辽瓷,而是宋瓷,其次是明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来自宋都附近,饱受了宋瓷的熏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总是留恋汝瓷那迷人的“雨过天晴”,虽然明清是人们创造了一种“天蓝”色瓷,但那种模仿太过于低劣,无法与汝窑的“雨过天晴”相媲美。钧瓷的斑斓之彩,带着中国古人特有的哲学品味和深思,面对那些并不完全的钧瓷,却好像乘坐了时光隧道一样在大宋的宫瓷中徜徉。可惜这里都没有,还好有明代的青花瓷,青花瓷有很多种类,好象是以永乐宣德年间的最好,成化年间的次之。大约是周杰伦的那首《青花瓷》,青花一下子就成了中国千年瓷文化的代言人。我喜欢那首歌,更喜欢这恬淡剔透的青花瓷。我总觉得青花瓷代表着中国古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其淡雅的色调,其实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追求的中庸的一个写照,清清淡淡,如轻雾笼月,微风拂面,唯美而高雅,这是一个传统的文人世界,不照耀,含蓄内敛而又饱含情理。
    结束了辽博的旅程,回到外面依然飘着雨的世界,似乎隔了很长的时间和空间,一扇门,一栋房子,简简单单的就承载起我们对传统的思念,门内是我们先人的世界,淡雅而幽远;门外是我们的世界,浮躁而喧哗。并非我们时代不如古人,只是我们的心态有的时候没有摆正,偶尔我们还是需要去从老祖宗那里取取经,冲冲电,冷静的去想我们的所作所为,为自己的下一步理一条清晰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