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有关金代黄河浮桥的几条史料
(2009-04-15 19:55:00)
标签:
黄河金代浮桥史记山西蒲津渡海陵王北京开封南京宋高宗脱脱文化 |
分类: 【网贝记】 |
来源:http://www.liaojinhistory.com/
有关金代黄河浮桥的几条史料
周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从仅有的几条史料可知,金海陵王完颜亮时由张中彦主持在蒲津渡兴建了黄河浮桥,并解决了两个工程难题。
关键词:金代 黄河浮桥 张中彦
中图分类号:K246.4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是黄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冲。历史上这里多次架设过浮桥,《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浮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在蒲津渡第一次兴建的浮桥。此后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此处的浮桥屡毁屡建。近年在这里发现了唐开元十二年(724)所建浮桥遗址,现存4尊铁牛、4个铁人、2座铁山、3个铁墩、6根铁柱,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史上的科技成就。笔者在学习《金史》的过程中,发现了几条金代黄河蒲津浮桥的史料,在此辑出,以供专家研究蒲津浮桥使用。
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了灭亡南宋,决定将都城由中都(今北京市)迁到南京(今河南开封市),以便战争准备。于正隆三年(1158)开始大兴土木,营建南京。由于工程需要大量木材,而当时木材又多出于关中青峰山,为方便交通,完颜亮决定在蒲津重建浮桥。负责此事的是任同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事的杨仲武,“海陵营缮南京,典浮桥工役。”[1]宋人对此事也有记载,当时从金投奔南宋的“归朝官”李宗闵在向宋高宗提出的战备建议书上说:“臣窃闻近者金人岐、雍间伐木以造浮梁。”[2]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的是彰德军节度使张中彦,“明年(正隆四年,1159)作河上浮梁,复领其役。舟之始制,匠者不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谓之‘鼓子卯’,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将发旁郡民曳之就水。中彦招役夫数十人,沿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3]可见,张中彦解决了架设浮桥的两个工程难题,一是架设浮桥所用船只的连接问题,他采用榫卯结构的“鼓子卯”将船只首尾连接起来。二是架设浮桥所用船只的下水问题,他利用落差原理,在河岸的斜坡上用新鲜秫秸铺设滑道,然后在两边用原木固定,以防船只滑出滑道。在凌晨有霜,摩擦系数较小时,将船只很容易地推下河,从而使工程圆满完工。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金史·杨仲武传.卷91.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1. 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元]脱脱等.金史·张中彦传.卷79.北京:中华书局1975
(原载《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