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昌:商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三)
(2009-04-15 19:35:35)
标签:
辽宁赵彦昌殷商河南安阳甲骨殷墟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梦家文化 |
分类: 【网贝记】 |
四、商代档案的利用制度
商代王室专门设置官吏制作、管理这些甲骨档案,并按制度分门别类的加以收藏,说明商代非常重视这些档案,是有意识存贮以备查考利用的。这些档案因为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经常利用,但是其使用的范围仅限于王室贵族和史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历书
因为上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5]”,所以当时一切有关祭祀、征战等国家大事,均先由巫史占卜吉凶,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历法,经常使用历书。从甲骨档案所反映出的天文、历法资料来看,商代的历法是比较先进的[16],是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阴阳合历(就是把太阳年和月亮盈亏的周期结合起来的历法)。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一个月有大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加起来只有354天,所以要采用闰月来调和一年的天数。在早期卜辞中叫‘十三月’为“年终置闰”法,在晚期的卜辞中就改进为“年中置闰”法,与现在的农历一样。其特点是开头用干支纪日。其实一条完整的卜辞,都记有月份,一般记在卜辞最后,少数将月份记在卜辞当中,纪年月用数字,纪日用干支。甲骨档案中有一些完整的干支表,不是卜辞而是保存备查的“历书”,是史官们占卜时刻辞查日期用的甲骨档案。历书的使用在甲骨档案中随处可见。
2.施政参考
甲骨档案中有很多应验的事实记载,是为了提供君王去册命、惩罚、封赏、征战、搬迁、建都、行狩、祭祀、管理、经济,特别是管理农业和牧业等等行政上的参考,例如:
(1)封赏:卜辞中常见商王赏赐部族方国兵器装备的记载,如:
黄、龙是商的同盟部族和臣属方国,卜辞有“龙方[19]”之称。商王朝向部族方国赏赐兵器装备,说明双方在军事上有一定的从属性和相似性。
(2)征伐:征伐活动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也常常见到:
武丁的征伐使一些敌对方国被消灭,如武丁以后的卜辞不再有土方侵扰商朝的例子,说明该方国可能已被征服,并入商王朝。工方可能被打败迁往别处,因为直到武乙、文武丁时才重新见到有关工方的卜辞,而且数量也非常少。
(4)惩罚:“我其祀宾乍帝降若,我勿祀宾乍帝降不若”[24]。意思是国王我要免去(即)的职务,上帝是会同意的,我要不免去的职务,上帝是不会答应的,这是用在罢免大臣职务的。
仅就上述例证,我们就可以看出商王在施政过程中,就是经常利用甲骨档案来与神相互沟通,以作为施政的参考或依据。
3.验证卜辞
商代统治者对甲骨的利用是因为他们的敬畏神灵,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5]”,所以事事都要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不断的祈求祖先保佑。商王有时与史官一起作判断,事后也经常亲自省视卜辞记录,加以验证,然后在骨臼处刻上省视者、日期和验证结果,卜辞档案最后一部分为验辞,这样才算是一份完整的甲骨档案,统治者十分重视验辞的应验与否,应验的验辞可以作为期治理天下的依据,这也就是商代为什么如此重视甲骨档案的原因。《尚书·盘庚》是商王盘庚动员贵族必须迁殷的文告,其中提到先王迁徙的史实,就是利用记载先王事迹的文献:“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如何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26]”。这意思是说:现在上天降下大灾难,我们的先王遇到这种事情,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不肯因为留恋他们所亲手建造的宗庙宫室而不迁徙的。你们为什么不去想想先王的事例呢(按先王的事例即记载于档案之中)?我现在效法先王要使你们的生活安固。由此可以看出商王盘庚若不调阅出“卜辞档案”这张王牌,那么商代顽民们恐怕是不会那么驯服搬迁的。这是商王利用记载先王事迹及卜辞档案的公信力,以作为说服群臣,达成迁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