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吏”并非全是基层官员的错

(2016-04-07 17:37:48)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飞天时评:http://opinion.gscn.com.cn/system/2016/04/06/011322903.shtml在湖南一些地方,近期有一些年龄并不算大的局办委或乡镇一把手、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按照地方公务员50岁(或50多岁)以上可退居二线、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的政策,自请早退,成为休而不退散吏。(45日新华网)

对于提前退出领导岗位,有的地方拟工资福利照发,另给予每年2万元至3万元经费补偿。有学者也认为一些50岁以上干部觉得提拔无望,身在岗、心已远,不如提早退休。仿佛是这类干部吃了大亏,必须“大补”。

细分下来,其中有被迫早退和申请早退。如果被迫早退,那干部一定有不适宜使用的理由,对此中央已有的政策设计,劣者汰,庸者下,怎能说亏?如果是主动早退,有的人还会享有高风亮节的美誉,至少得到不干活应得的待遇,又亏在哪里?
   
在国家渐进式退休方案将要出台之际,体制内出现“休而不退”,很容易让社会感触到干群在进退选择上的不平等,更不要说党员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官本位”仍然坚挺,组织和个人才一拍即合,却陷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若干次干部专项教育于尴尬。

对提前退进行“赎买”,不只湖南有,也不只这一次。对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为官不易、身心疲惫、害怕担责等问题,仍然要从党党性和宗旨上来端正认识,对极端个人主义者还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同时,还要跳出问题本身,站在更高的高度解决问题。

一是打破中下层机构干部生长的“天花板”。中国公务员制度并没有国家与地方之分,对各个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画地为牢,总体上滞阻从下往上的通道,并不符合公务员交流转任调任的立法精神。如果不是这层天花板,相信基层干部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早退欲”。

二是把握上级对下级特别是基层的“无序空降”。与下级缺少向上流通的通道相反,除地方“五长”实行外派的制度外,由上向下派遣干部没有制度约束,还不一定能保证质量,加之军转等政策性安置,基层干部的生长空间被压缩,此地不用爷,自然“走为上”。

不同层级机构相同职级的干部,在成长机遇和发展空间的不平等,是基层“赎买”政策主要的客观原因。对此,一味依赖“精神补钙”,往往好药无效。实现“经济补偿”,又不被社会和群众接受。不如进行“制度补亏”,实现体制内干部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平等,给基层干部多一些发展空间,让无望变希望。这比策划“休而不退”和“休而不退”后的资源消耗与复杂监管要有价值得多。(西岸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60405/48354747_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