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让优秀”折射考核生锈

(2014-03-09 19:2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最近,中组部决定追授涂红刚同志“全国优秀基层组工干部”称号。2000年、2009年,涂红刚两次被列为乡科级后备干部,直到2011年才被任命为副科级干部。每年年度测评,他都名列前茅,但先后四次把优秀等次让给了其它同志。(225《人民日报》)

记得年轻时从事干部工作,当时的领导就嘱咐我说,当“无名英雄”是干部工作者必要的品质。涂红刚在提拔和荣誉上不争且让,塑造了新时期的组工干部形象。他年度考核“四让优秀”,我们不怀疑其具体理由的正当性,却有必要反思当下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科学性。

按报道说法,从涂红刚1999年进入云梦县委组织部14年来,年年测评都是名列前茅,他四次把优秀等次让给别人,在一个基层单位,他有可能获得了上十次优秀等次,这对于一个已经可以盖棺定论的先进典型来说,可以说名实相符。但从公务员年度考核法规来说,每一次的考核都应该据实依法,“让优秀”之说值得推敲,要不然会误导考核工作。一是测评名列前茅不等于优秀,测评只是整个考核的一个环节,最后组织要综合考虑确定等次;二是优秀与否不能由被考核者本人说了算,正常考核中,被考核者的谦虚态度不应影响考核结果;三是由组织决定的考核结果,不宜说成是个人谦让的结果。

在多年的年度考核现实中,“主动让”与“被动让”的确大量存在,其理由却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搞平衡,有的是为了实现领导意图,有的是为了将就某个人,有的是为了为个别人凑立功,相应就需要有些真正优秀的人必须“谦让”。结果,一个人在他确实优秀的时候不“优秀”,不优秀的时候反而优秀;一个单位最优秀的人不优秀,很普通的人有可能获得优秀,这样的事并不鲜见。

年度考核是一种平时与定期、领导与群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的结论带有整体性,它的操作带有逻辑性,它的价值带有导向性。如果被考核者的“让”可以撬动最终结果,就会动摇这个考核的权威性。有人会说,既然存在“让”,那就相应存在“要”。

在提升问题上,当有老同志提醒涂红刚“也要去争取一下”时,涂红刚说得好,“我们管干部的最明白‘人岗相宜’,有了更需要咱的位置,领导肯定会关心。”在年度考核上,作为组织也应该让被考核人有这种稳定预期,如果让“让”作主,这种年度考核不是生锈的剑,就是射偏的箭。

 新闻线索:http://dangjian.people.com.cn/BIG5/n/2014/0225/c117092-2445429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