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尚美扬善”?
(2014-03-03 10:13:31)分类: 视读系列 |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一个译文版本这样诠释: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
另有一个台湾学者的诠释大意是:当天下人都在说什么是美是善是,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丑和恶的观念。而我更想修改为:人们就会明确哪些是丑是恶。
前一种解释,会引导人们拒绝接受或者主张美和善,似乎世间美和善成了丑和恶之渊,把这个逻辑拿来照看我们的现实,这是无法让人们接受的。难道每年推出“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或某省某市)好人”,仅仅是说明了丑陋和不善已经成灾了吗?
后一种解释比较到位,知道什么是美,当然知道什么是丑;知道什么是善,当然知道什么是恶。甚至说有美就有丑,有善必有恶。这样说,不会让人们去对美与善的主张持反对态度,而是接受这样的客观现实。
但是,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他的《道德经》的本意,是对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持否定态度的,因为老子对社会的追求,比孔子要恢复的周礼更为远古,是尧舜时代那种原生态的社会。那个时候没有丑和恶,自然不必要提倡仁义道德。
那现代人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实践老子这一名言呢?这要突破老子关于“美丑善恶”这一论断的个别表述,老子还说过“道法自然”的话,“道法自然”,说得通俗点,即使是“道”也要顺其自然。根据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老子的视角,他觉得要拯救西周崩溃的社会,最根本的办法不是崇仁尚德,而是回归自然大道,但最好的办法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难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方案,大多不是可行的方案,从这一点看,老子这个观点有悖于自己关于“顺其自然”的思想。而儒家提出的崇仁尚德,却是鉴于当时社会已礼崩乐坏,比较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崇仁尚德。可惜,即使是孔子的“退而求次”,也未能完全达到目的,何况老子的理想化主张。
实际上有两种境界:老子提倡的是“原生态式”的美丑善恶之分;而很多后人的诠释,是把这种理念强加于“恶生态式”社会,已经丑恶泛滥了,你还不去扬善惩恶、褒美贬丑,还去放任自流,那行吗?
然而,老子的“美与恶、善与不善”,仍然可以给人们怎样扬善尚美一些警示:提倡美与善,不要过份夸大,不要人为拔高,更不要无中生有,就像一篇评论讲的,患上“正能量饥渴症”,为了形象和政绩,整天打捞“正能量”,刻意放大“正能量”,要顺其自然地呈现人性本来的光辉,要把一切的美好与善行变成正常的、理所当然的状态,摒弃美好与善行的功利心,就自然会消除人们的投机心理、反判心理,就不会或少有“丑恶”相伴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