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字囊”裹住了“智囊”
(2013-12-26 10:49: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近日,有论者撰文说,他有个国企领导的朋友,最近为写6000字以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书面报告而烦恼。文章说,3000足以把事情说透,泛泛而谈,文过饰非,即使洋洋万言,也不过是摆开阵式作秀一场。
以每分钟240个字的正常读速,要读完这个篇幅,所需时间约25分钟,这大大低于“班子成员自我批评不少于40分钟”的要求。况且,这6000字还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两个内容。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智囊”不要“字囊”》的文章,批评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没想到在中央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字囊”仍然成为很多官员无法挣脱的茧壳。
中央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对学习提出了时间要求,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没有规定时间和字数。看来,凡有的都是各地各单位的发挥。
但是,不论是6000字还是40分钟,相信肯定有质量的相应要求。比如要说到实处、触到痛处、亮到私处。可有人对质的要求视而不见,对量的规定特别敏感,自我批评本是“求诸已”,却巧妙地转移到对时间和字数的埋怨上来,以反对形式主义之名,装出痛苦、委屈状,这固然不能让真有病的人“转危为安”,却可能让有意懈怠自我批评之人有了托词。
如果字数和时间强行一刀切,又没有质量要求,这肯定不妥。群众还是主张要讲短话,即使是自我批评也应该讲短话,标准是要讲出道道。当然,为了把问题说深说透,有人即使超出这些规定,也属正常。
前不久的“央视汉字书写大赛”获得好评。但最后决赛,主持人给出的字,让专家都直呼“太难”,靠对“枞”字作出误判,决出了冠军,大赛留下遗憾。依我看,决赛策划就差一点智慧:何不把字的难度放在预赛水平,甚至降低难度,在书写速度和书写规范上去甄别,这样决出的胜负,就会大大减少偶然性,也让汉字书写大赛更加亲民务实。
如果未来的汉字书写竞赛继续走生僻路线,很有可能会弄成汉字版“奥数”游戏。好在央视已经有新的思路,明年还将举办成语大赛。但愿国人能冲破窄逼“字囊”的束缚,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中更多智慧的风光。
同理,官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必在时间和字数上去绞尽脑汁,吹毛求疵,要用智慧、理性和勇气,去掏心见胆,完成灵魂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