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奢成果”不妨看个究竟
(2013-09-30 13:22: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在沈阳开幕的第十二届全运会,节俭成了关键词。开幕式原来预算为9000万元,实际花销仅用了900万。(新华社9月1日电)
公众对这条新闻的兴趣点在于,预算与实际花费的清晰对比,比差之悬殊,让人有点瞠目结舌。原来开幕式是可以白天开的,原来参加的观众是可以这样少的,原来钱是可以这样省的。
而我感兴趣的是,这省下的8100万会到哪儿去?它会回笼到纳税人的“库府”或者“苛包”里去吗?这不是无端的怀疑,在聚光灯下举牌捐巨资赈灾的大企,先得其名而后难有其果的事,人们记忆尚存。
“看究竟”的想法,最近一直有。当时间进入下半年,总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盘点“三公经费”节约了多少,相当多的地方和部门说同比下降30%、40%,或者更多。比起第十二届全运会,比例的表述让你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省下多少钱。最主要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在自说自话。这没有法定效力的数据,会为数据单位吸引眼球、挣来好评,甚至变成政绩,成为有些官员获得褒奖或上升的助推剂。
但是,有人不以为然,他们说,这话说得为时过早,不妨到年底财政关门看个究竟。严格执行制度,一阵风容易,半年也能坚持,如果一个财政年度能够坚持,那才有资格来摆这个好。说不准,有些半年“三公经费”大幅下降的单位,年底的财政关门照样“零决算”呢。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个“悖论”,一边在摆压缩“三公经费”的“廉绩”(本来应该这样花钱的,暂且算“廉绩”吧),一边把把财政收支做得平平的。在这好那也好的背后,就是不清楚,那节省下来的可观的“三公经费”到哪儿去了。
7月份,中央各部门集中公布2012年决算报告后,媒体和公众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果各地每个财政预算部门敢于亮明帐单:去年底预算“三公”等经费是多少,半年节省数不是一个抽象的比例,而是多少万元,相信纳税人们的眼睛会为之发亮,减少蒙混过关的可能。要知道,2012年的财政预算,都是在中央八项规定下达之前定下来的,在那样的背景下,有多少单位会自觉地弄个“低碳标准”呢?
相比较,第十二届全运会主办方摆出的这个开幕式“廉绩”,是实在透明的,老百姓看得懂,摸得着。相信相关的纳税人不会把这大把的银子不当回事。我更愿意相信,这省下的银子会用到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但是,为了证明这难得的“廉绩”,负有代纳税人把关责任的各级人大,理当在次年的财政决算程序,以法定的审议形式,验明“廉绩”正身,包括沈阳这8100万,更包括今年在节省“三公经费”中声称取得的惊人成果。然后,向人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