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做人”,辅修“成器”
(2013-06-01 14:17: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系列 |
《学堂故事》得找时间看看。媒体报道这个电视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唤醒每个人心底的良善。希望有助于纠正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甚至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教育的唯一,忽视和挤掉对人人格的培育。
主演王劲松说: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先打造一个好人,再传授知识和技能,下一代的路会越走越宽。这正是论语中所讲的:“学有余力,而后学文”。
《弟子规》把“首孝弟、次谨信、范爱信、而亲人”当成学生的主修课,而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作辅修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数理化,带有很强的知识技能性。先圣认为,学知识的前提是,主修六门德性课。主修课是圣人的要求,非做不可。而现在,我们只要知识和分数,完全颠倒了。现代教育的“育人”与“制器”的分野就在这里。
有一个误区,以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就是知道传授知识。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国民又显得比我们有教养呢?诸不知,他们有强大的宗教文化从小耳濡目染,宗教文化给他们人格气质的滋养。要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牛顿作为自然科学家,却为什么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呢?
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在现在体制和语境下,有这个希望吗?
现行教育,学生被当作灌输知识的对象,却并没有被视为身心都需要获得成长的“生命体”。往往解得了复杂的数学题,却难以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安全教育和灾难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不偷不抢的是非教育。
要有“生命整体观”:将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放在生命世界的关系之中,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命关系,使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能否有这样一个共识,就像无法拒绝刮风下雨一样,人类无率怎样进步,也不能避免智力缺陷者的产生,让健全者和智力缺陷者和谐共处。不反对后者是有益的,更对健全者有益,可以让健全者更理性地看待生命个体的不同,更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想起了《小草》这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这首歌,原以为只是一首励志歌曲,现在,我理解,这首歌有一种友善、报恩的情怀,有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前一篇:何以惧怕教育部重视国学进课堂
后一篇:记者提醒李娜“返必面”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