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惧怕教育部重视国学进课堂
(2013-05-31 10:16: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视读系列 |
湖北日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30531/hbrb2056208.html
今年秋季新学期,武汉四中等全国五所高中将选用台湾教材讲授国学。教学试验中,会再吸收第二批、第三批高中加入其中,并适时在各省市推广。(5月28日长江日报)
最近,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以各种论坛形式在一些大中城市推广,有力的推动着全民道德建设。很多地方正计划将《弟子规》等经典引入中小学教学。但是,这一极合民意需求和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举措,很有可能偏离国学复兴的初衷。
大凡各方认同的好事,往往都会得到政府重视,一旦重视,就容易成为一方领导的政绩标志,甚至实行一票否决。近几年,学生体质下降成为民族之忧,学校体育抓与不抓,成为一个“悖论”。要么不重视,学生体质全面下滑;教育部一重视,体育素质就被量化成30分,在初三开始突击,通过测试进入总分。进入大学后,身体素质并没有提高的学生,在强度长跑中猝死频发,很多学校只好将长跑取消。
国学教育比体育锻练更容易走偏。我问8岁的侄子,你知道《弟子规》吗?小家伙竟然还能从家里找出来,说是老师让买的,我很欣慰,问最简单的“出必告,返必面”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在一次国学论坛上,有专家透露,一些经典正式进入课堂,已经得到教育部认可,在场一名热爱国学的初生中惊呼,千万不要让教育部重视。他说,初中课本中有论语选读,但没有合适的老师讲授。上级一要求,学校就考试,这考试,并不在于你理解精神要义,更没有实践要求,而是类似于考据,以偏难怪巧方式出“神题”,现在,全班几乎没人对《论语》感兴趣了。
国学是一门综合的文化,万物一理贯通。一个道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也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很强的实践性,现行考试无法承载它的价值。仅《子弟规》来说,它就是青少年学习做人的行为指南,你不做,背得再熟,无意义。
弘扬国学不能急于求成,更忌讳领导盲目重视。经典教育试点,对于入选学校,要求其教师有一定国学素养,校内有国学氛围,但还不够,有很多配套措施要跟进。如果不改变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应试模式,国学教育很可能变成一种新的“制器”手段而面目全非。
新闻线索: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5/28/2577569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