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面示范”当慎用
(2013-05-25 08:32: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系列 |
在本市一场规模空前的道德论坛上,为了增强传统文化改变人生的效果,有主讲嘉宾安排一些当事人上台,分享他们曲折的人生体会,很多是曾经失足过的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少年,有的还未成年。
他们的现身说法很直观,但太直白。如一名16岁男孩,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前,由黄色网站误入歧途,逃学、出走,赌博、吸毒,初一就开始找小姐。讲到这,我身边正好有位初一学生,不停地问身边的父母,“找小组”是什么意思。大庭广众之下,父母一时无奈又无助。
如此现身说法,在成份庞杂的听众面前,很难兼顾好特殊群体。不仅如此,失足类青少年现身说法,还有其它不妥之处。
第一、不利于当事青少年今后做人。尽管他们出来演讲,可能是自愿的,但毕竟是有过重度污迹的人。从他们自身成长和家长角度来说,在他们有幸觉悟之际,要倍加呵护才是,不要过度“透支”他们。即使上电视也要用马赛克保护,何况是在现实中。
第二、价值观的转变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为这些青少年的重新做人庆幸,但不要对他们寄予从此以后顺风顺水的幻想。把初醒的他们作为“典型示范”,容易让他们轻信人生真谛那么容易得到。今后万一出现反复,又会有严重的挫败感。
第三、与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不相匹配。名师大德云集本身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足已能够唤醒红尘中的迷路者,其感召力巨大,也许其它教育方式望其项背,除特别需要,没必要让失足青少年一一亮相,并让他们直白甚至过度解读过去。
有位女生讲述与性有关的痛苦经历,让人有种伤口撒盐的痛灼感。“性”即使是作为课堂上的话题,很多老师都难于启齿,即使开口了,效果都很难把握,何况在这样大的社会课堂,何况是功力尚不牢靠的“新人”,他们的分享很难说能把握好分寸,也很难说现场的青少年会有定力去面对。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孩子曾经沦落,不仅仅是他们的悲哀,也不仅仅是他们父母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痛,是现代教育的伤痛。为了他们从此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我们不能竭泽而渔,应该让他们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好好疗伤,长得更壮,走得更远。所以,“青少年反面示范”当慎用。
前一篇:“免费”也是一种试金石
后一篇:何以惧怕教育部重视国学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