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也是一种试金石
(2013-05-17 05:33:3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系列 |
近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长沙麓山寺住持圣辉法师率湖南29所寺院的住持共同发起,主动取消寺院门票,以免费开放抑制商业文化。
新闻材料: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3/c_115742138.htm
有论者称这种抵制恢复了寺院公共文化属性,是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的一种义举。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文化本身,也来自于文化坚守和传承者的操守。
这种免费,不是鸡肋,也不是赠予;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又能给人选择的自由。我要说的是,仅靠寺院住持的文化自信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公共文化产品的受众对价值的追求,对分享规则的遵守,反之,免费就没有意义。
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高速公路首次免费,结果高速公路成了“堵场”、垃圾场。设想一下,湖南29所寺院免费,如果没有游客或信众的有序参与,有可能重复高速路上的故事。
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免费,他不当回事。掏钱,反而更珍惜。但这不是我们无边界商业化的理由。很多高额收费,严重偏离价值和市场经济规律,借机敛财,将平民挡在公共资源大门之外。体现一种文化价值,可以价格标识,其实,“免费”也是一种试金石。
真正的文化和金钱不一定相得益彰。九华山上有位90多岁的师太,有信众非常虔诚地向她求签,抽签毕,师太开口至少1000元,求签者硬着头皮付费,事后自我安慰——当捐助寺院了。显然,超出抽签本身价值的收费,让人无法保持对这位师太原有的尊敬。
最近参加一个《论语》讲习班,预计课时两年,授课老师利用双休日讲课,不收学员一分钱,还提供完全免费的教材。由于听课的人多了,教材不够用,被儒学渐渐浸泡的学员们自发地捐钱,请授课老师加印教材,分发给后来的学员,但授课老师将这笔钱退还给学员。
原来,本市一些大德听说有这多人愿意学国学,他们再次自己掏腰包,加印数十册教材。这些大德委托授课老师说,如果大家通过学习国学后确要释放善心,请大家将这些钱好好孝敬家里的老人,或者捐献给更需要的地方。
对比以国学为诱饵赚大钱的一些机构,这位老师和大德们不仅是高尚的,而且是智慧的。作为学员,你有对文化的敬仰,才有资格享受免费。你有对国学的尊重,你不可能对免费心安理得、对这个社会无动于衷,这正是大德们对国学传播的美好预期。
(原标题:“免费”应该是一种文化自信)
前一篇:子贡与子路不结梁子的启示
后一篇:“青少年反面示范”当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