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无学为学”
(2013-04-09 05:53: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探源 |
《论语》第一篇名为《学而》,共16章(条)。《论语》每篇标题,尽管都由篇首的前两个字组成,但读者最熟悉的第一篇,通常就被认为是讲学习的,至少主要是讲学习的。所以,通过“学而”二字来记忆理解这一篇,这几乎没有疑义。
从语句表述分析,该篇直接涉及到学习的,共有7章(1、4、6、7、8、14、15),其中包括孔子与子贡关于 “穷而无谄”这一段交谈,把全章中只一句话谈到学习的也纳入其内,也不到本篇的一半。其余的主旨是谈孝、弟、仁、义、礼和信,共有6章(2、3、9、11、12、13),另外3章谈为政与识人(5、10、16)。
怎样理解“学习篇”并没有集中谈学习呢?笔者没有资格说孔子及其学生们东扯西拉,而后来的圣贤们编撰传承解读,是一味“审美”而掩瑕。入心品味,我感觉这涉及到孔子的“学习观”,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固化的“书本学习”、或“理论学习”。本篇的孝、弟、仁、义、礼、信,为政与识人等内容,其实都与学习有关。
理解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必须穿越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古代中国,兴办学堂教育教化,孔子是第一人。而学习,或者说文化传承,在学堂兴办之前数千年也存在。所以,那个时代,学习知识文化不一定是从老师那儿来,也不一定是课堂里来。从这个现实来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习,似乎容易得多,是理所当然的。
现代人不理解或者不容易接受孔子的“学习观”,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存在完全不同。自孔子创办教育以来,特别是近代现代教育的充分发展或崎形发展,导致了“学习观”变化或者异化。
这样诠释孔子的“学习观”,并非只是“学而”篇数量对比的结果。对第一章有这样的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个人自学温习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与朋友一块交流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接触范围更广,甚至能够与不了解不认可你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得到更高的提升,你就可以成为君子。如果我们置身那个时代,不难理解,这是三种不同形式和途径的学习罢了。
直接解读以下三章,也许更能容易认识孔子的“学习观”。
第7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易色,是希望“好德如好色”,这理解为学习并不难。但事好父母、事好君,交好朋友,孔子认为你必定是学习过了,这是多么的辩证啊。
第14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怎样算“好学”,孔子从学生对生活的要求,对做事、说话和贤德的态度来判断,这多少出乎现代人意料,这也足显我们与圣人的距离。当然,孔子也没有排除“好学”的其它判断依据,“可谓好学也已”中的“已”字,就是说,“好学”还有其它判断依据。
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明确主张,“学文”是以“做人”为前提的,你如果“做人”都很吃力,借用林则徐的一句话——“博学无益”。
仅从“学而”篇分析理解孔子的“学习观”——“无学为学”(仿“无为而治”而杜撰此词),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实践就是学习,是人生中主要的学习。人的成长绝不等于知识的积累,而是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在学习与做人的关系上,做人是第一位的。
反省如今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还有党员干部的学习,那些作为“学习任务”并要通过考试考核来认可的的学习,与孔子所主张的学习,有多少不是南辕北辙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