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可以是剂良药
(2013-04-07 13:09: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探源 |
《论语》“为政篇”第二段(称章):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何在题为“为政”篇章之中,在第一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后,话题突然转移到诗经上来呢?原来,夫子是想在论述为政之道时,首先触及到根本,即人们的思想上。
中华民族的德,从文字渊缘来说,在大众读物上,《诗经》算是最早的。最早的东西“无邪”,是说它的思想纯正。“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不足而咏歌。”诗,志之所之。它语音之和谐,语义之形象。最早的诗经,表朴里实。很多现代人对《诗经》也许觉得没什么,如我就是这样的人,那是因为我们尚没有对准视角,或者缺乏眼力,有眼无珠罢了。
中华民族的德,也可以说孔子向往的德,兴于诗,立于礼,所以,第二章孔子拿诗说事,而第三篇,则拿礼说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看来还是蛮有逻辑的。今天,讲经的刘老师花了最大块的时间,为我们诠释了这三个字。
要理解“思无邪”三个字,必须理解“邪”,邪即致惑,四十而不惑,是说人们活得明白了。故有“思惑”之说,亦即人的“病因”:贪、嗔、痴、慢、疑。引起人们思惑,是因为有“病缘”:分为“内缘”与“外缘”。内缘为:恨、怨、恼、怒、烦。外缘为:财、色、名、食、睡。病因遇到病缘,必然结出“病果”,有两方面:一是身体自身的病,二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绝不是偶然的,或者说与人类无关的事。
解除人们生病或者思惑的办法,有“五常”,即“病药”:仁、义、礼、智、信。有这样一组对应关系:仁齐肝,义齐肺,礼齐心,智齐肾,信齐脾。与之相反的是: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
说这多,无非是说,《诗经》里的一切,是人类思想的洁本,值得人们传承和吸收,“经”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原则。虽然它与我们现代人接收的作品不一样,不是很容易上人开胃,但它绝对是值得细嚼慢咽的“菜根”。“人弃常则夭兴”,如果我们不经意丢弃了它,自然就是邪是惑了。孔子在这儿提出“诗无邪”,就是立足于从思想的教化开始,让每个个体从“心正”开始“有道而正焉”。
但是,如何读《诗经》,也不一概而论。电影《孔子》中有段南子与孔子的对话,南子读诗经,全是情色,而孔子说,诗经里男女之爱情意深深,就是没有邪念。证明有些篇章并不适合少年读,也要有选择。就像少年不易过早过多读唐诗一样,早了或者多了,容易让孩子有过多“情执”。有志于国学教育的家长,还是要先给孩子多读些“四书五经”,读经,是读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