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明节相关的有哪些君王?
(2013-04-04 00:17: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探源 |
清明节即将来临,它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法定节日。可是没有多少人说得清它的来历,更不清楚历史上究竟有哪些君王与这个节日有关系。
清明节的时间起源大概没有什么异议。因为它作为一个农历节气,一定与早期历法有关。所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可见,先前的清明节完全是一个与鬼神与先祖没有关联的节日,是一个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日子。但清明作为祭祖的日子,却是以后的事,并与另外一个节日有关。那就是“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据史料记载,扫墓始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
也有史料说,皇帝真正下诏扫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按这个说法,两节合一似乎始于唐朝。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最近回乡下扫墓,听乡下父亲讲:清明扫墓源于朱元璋。说他当了皇帝之后的一个清明节,基于皇帝要孝行天下,想到要到祖坟上祭祀,却找不到哪个是他的祖坟。于是,他在家乡下令这一天所有人家都要祭祖,结果,他跑到坟场一看,没有祭祀的,就是他的祖坟了。从此,清明这天就成了扫墓的日子。主观感觉,这个说法可能最不靠谱,是讽刺朱元璋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