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哲学观照死亡  人生将会怎样?

(2012-09-14 22:55:28)
标签:

杂谈

分类: 哲思系列

在亡母76岁诞辰的前夜,欲解心中的思念,我给老人家写了封家书。物质的形式是寄给了《光明日报》“至亲至孝”征文办公室(网络和纸信分别发送),而精神的形式,则是向天堂母亲进行一次发自心底的倾诉。

这封信3000来字,是祈祷是祝福,是思念是缅怀。其中有句话,“我仿佛明白,‘因为有死亡,才显生命的价值’。”是母亲的辞世,才让我有勇气直面死亡这个话题,对死亡进行思考。最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如《西藏生死书》、与傅彪有关的《印记》、徐宗良的《面对死亡》,还有著名作家史铁生、毕淑敏等关于“死亡”的文章与论述。

本来,史铁生对死亡的思考,我认为是最勇敢最惨烈的。他想得很通透,“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通了的他,才决定拖着重度残疾的身体活下来,而且活得特别出彩。他的生死观似乎与卓别林有关,在《城市之光》电影里,他将要自杀的女主人公救下,这女的说:你没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回答: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海德格尔“向死而生”也对史铁生极具影响,其意义即是: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

今晚,我又与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精神幽灵相会。感觉他对死亡的态度更具有哲学和伦理的价值。联系我母亲的人生与离世,回顾两个多月来的怀念与叙事,进一步体会到死亡的价值:永生的和永恒的生命,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他说:

“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

“死亡展示生命的深度,显现终点,只有终点才能赋予生命的意义。”

“在无限的时间里,意义永远不能被揭示,意义在永恒之中。”

“时间中的生命和永恒中的生命之间是深渊,越过这个深渊,只有通过死亡的途径,通过对中断的恐惧。”

“生命是不断的死亡,是对一切方面的终点的体验,是永恒对时间不断的审判。生命是对死亡不断的斗争,是人的身体与灵魂的局部死亡。”

“死亡又是美好的,它能使必死的人中最卑贱的一个变得高尚,使他与最优秀的人并列,死亡能够战胜庸俗和日常性的反常现象。”

我以为这是比史铁生“苦难论”更深刻的认识,史铁生的可贵,是主张直面苦难(包括死亡),而不是寻找更苦难来求得“自慰”,直接充任苦难角色,是震撼人心的勇气,也是绝望的结论。但是,俄国人别尔嘉耶夫比他更进一步,不仅接纳死亡,而且认识到死亡的崇高价值。这是对死亡认识的更高境界,有助于人在死亡面前保持一种宁静。史铁生论“死”,有一处悲壮感。这位俄国人论“死”,有一种树叶飘落大地,江河汇入大海的自然与从容。

对待死亡的认知与态度,是文明的标志。这几天有人抗日热情高涨,网上有网友怀有情绪地说:“政府不打,国家军队不打,那我们人民群众去打,总该行了吧。大不了就是拼了一死,反正来到这世上,也没打算活着回去。否则怎么有脸下去见老祖宗。”这只不过是语言或表达的技艺罢了。真正的视死如常、视死如归,不一定是在重大关口如何。不怕死,就要学会让死亡之思与自己平静相守,视死亡是生命之舞的最后音符。据说日本人在壮年就开始准备和打理自己的“死亡”。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拒绝死亡,死亡不会减缓向你移动的步伐。每个人在世时都不能接触真实的死亡,死亡终为何物,总是不得而知。但我们可在他人的死亡中体验死亡,在自己的病痛中即部分地死亡中体验死亡,在花开花落、潮生潮灭、云聚云散的一切自然物的消逝中体验死亡。在死神面前缩手缩脚,不如在死神面前体现尊严。大声欢呼生的到来,默默承受死的飘逝。在完成死亡的物质运动的同时,完成精神的创造。

哪位名人说过,哲学是对死亡的准备。同理,宗教也应该是为死亡准备的。还有人说,不思考死亡肯定是肤浅的。尽管社会时不时总有大悲大痛,我们总是很难让自己的思想独自直面死亡。我们对死亡太过敬畏,以至于逃避,如果我过去懂得这些道理,我相信在母亲的最后时光,我们一定可以帮助她完成精神的创造。这是我至今倍感遗憾的。这种遗憾,是一种对人性的高端追求,并非一般孝道所能承载。也许我的家人,更不要说其它人暂时不能理解我的遗憾。两个月多前,我也不理解,偏重于给予物质上医疗上的支持,亲情上的抚慰,听信有些医务人员的建议,以为封锁“死亡”降临的消息,就减轻了母亲的压力,就能保有生命质量或延长生命时间。其实,这算不上为老人送终的最圆的句号。

如果母亲的病重和离世可以重来,我们将尝试调整与她一起抗癌的一厢情愿,坦诚地与她一起面对死神的召唤,把她极其珍贵的坚强与韧劲,转化成接纳死亡的温和能量,用时间与精力,解开许多人生的心结,了却埋藏于心的许多愿望,让她走得更加从容与放心,续写好人生最后的篇章,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永恒。可惜,这件事不可能重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