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需要理解的群体最不该被美化

(2012-09-14 06:43: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系列

长江商报刊文网址:http://news.cnxianzai.com/2012/09/435119.html

“老师如果总和学生称兄道弟,就太不像样了”。华中 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在一个重点研究基地班开班和新生开学典礼上指出,现在高校流行的一些“叔”、“哥”的称呼,将江湖气带入了高校。(913日《长江商报》

其实,“哥”、“叔”称呼之下,不排除老师对学生的亲和与理解,但其中也折射老师对学子“谄媚”的回馈。正如徐勇教授所说,用流行语博得一点点廉价的笑声,用一些肤浅的溢美之词去获取一点点言不由衷的好评。这类尊师传奇,一定程度暗伤了老师的尊严,也极容易将学生的成长引入歧途。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精神世界里,仍然处在嗷嗷待乳的状态,社会文明给予他们的滋养才刚刚开始,他们的不成熟不理性,要么还没有机会暴露,要么被骄子的光环掩盖,要么是成人眼光善意的忽略。对他们理解是必要的,在不苛求的前提下,要像徐勇教授那样,对“得到太多赞美,受到少太打击,过于脆弱”的大学生,不迎合,不讨好。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但大学与一个公民社会的平等特质又有所区别。学生进入大学,首先是出入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对大师和权威的膜拜,初入象牙塔里的学生天然应该有一种青涩季节的矜持,而不该“早熟”到一进校门就能与老师称兄道弟。老师尊重学生更不必“削足适履”。在急于寻找自身价值的学生面前,老师的自谦或者“秀谦”,很容易误导学生定位走偏。在浮躁的环境里,理解很容易转化成迎合,迎合很容易升华为赞美,赞美声中的年轻人很容易失去自我。所以,过度讨巧学生是件危险的事。

也许有人标签这样的师生关系为“人性化”,但错了。老师迎合学生,是否在意了自己的人气指数,是否尊重了教育年轻人的基本规律,会不会在演绎另一种形式的拔苗助长。如果有违人的全面发展,那就是反人性的。

同理,服务行业不能对顾客太取宠,社会不能对底层群众太赞美。公平正义的社会,保护当下最弱者是对的,但不是赋予一个特定群体以某种“豁免”的特权,哪怕是平民。高校对学生要爱护而不骄宠,鼓励而不迎合。尤其是要引导他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独立而不失去自我,保持清醒而不得意忘形,在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人的“理解”和“赞美”面前。

 

新闻材料: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2/09/41082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