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释放“母爱”,是心存大爱
(2012-06-26 06:35: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网址: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6/26/content_5026369.htm
长江商报网址: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2/06/397128.html
当学生肖雪想喊老师陈万霞一声“妈妈”时,这位“最美乡村女教师”并没有按观众习惯了的定势期待脱口答应,而是婉拒了孩子的呼唤。(央视《新闻联播》5月25日)
陈万霞不愿当自己学生的“妈妈”,却用阳光信箱、视频电话等可以实现的方式,修补着人间最美好的那份感情——骨肉亲情,呵护着留守孩子尚未绝望的渴望——母爱。
吴斌临死救乘客、张莉丽舍身护学生,已经是令人起敬的职业楷模。陈万霞在学生需要母爱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她教学生如何爱自己的父母,让情感缺失的学生寻找最本质的情感寄托,而不是简单地取而代之,体现了作为教师更为专业的职业素养。
“释放爱意要有度,过了就会伤害别人的权利。”这是爱情必须遵守的规则,在亲情上也这样把握更为可贵。把爱学生当作一种责任,尽情释放亲情似乎无可厚非,但当视它为一种权利,我们就必须有分寸。陈万霞不当学生的妈妈,想到的是别人作为妈妈的权利可能会受到伤害,体谅的是别人尚未做好妈妈的现实难处,维护的是一个孩子正常情感的健康成长。
这种职业境界的至高至善,让我想起一个词——“冷爱”。现实中有些事物,你不能以太炽热的情怀去爱它,只能有节制而理性的爱,这种爱,就属于冷爱,如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客服之间、医患之间、上下级之间,理当有发自职业心和道义感的爱,都不宜越过某种底线。如果在这些人际链中尽是“热爱”,可能会因爱而生恨,难说和谐与美好。
为什么一些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养子养女最终要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因为这是最本质的人性需求;为什么有些人做好事,只是受助人感激,而旁观者失语,是因为有人“兼济天下”太昂扬,“专门利人”太投入。有些公职人员惯于以主人翁自居,却不尊重别人的主人翁权利,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却让别人失去尊严,或弱化了价值。这样的热量可以温暖一时一地,最终却会导致正常路径的“短路”,造成隐性伤害。
陈万霞收敛母爱的良苦用心,超出了母性作为女性的本能,也超出了教书作为教师的现实常规。这位乡村女老师之所以让人特别侧目,是因为她除了美,还有一种崇高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