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秀个体的迟爱,是边缘群体的无奈
(2012-05-23 07:51: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网址: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5/23/content_5008484.htm
“最美女老师”张丽莉的英雄行为誉满全国,但继续拨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情感酸涩的,却是她“意外”之前的执教境遇:
有报道披露,已经在佳木斯第十九中学执教五年多的张丽莉,一直没有拿到正式的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的薪水仅为一千元。此刻,无人不赞成用温暖呼应温暖,让伤者和家人获得更多现实的关怀,同时,我内心生发出对平时不太在意的一类边缘群体的关注。
张丽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代理或聘用人员)。她救学生于危难已不是第一次,三年前,她就因为保护学生被车撞过,不过那次是自行车。工作5年,她请过两次假,一次是婚礼,一次是因为陪学生跑操而流产。为了这届毕业生,夫妻决定暂时不要孩子。收入微薄的她,三年来,每月拿出100元资助一名贫困生。
我想,如果张丽莉不是这次意外,她平时的社会境遇与超出“身份”的高尚行为,一定不会扩散到多大的范围,因为她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有时被人视为“三等公民”。这是人文缺失,更是制度缺陷。其本质是缺少作为社会人最需要的一种公平。
当前,“临时工”群体尚有存在的理由,却没有与正式工同等的权利。很多单位的临时工,动笔、动手,体力、脑力,内勤、外勤,都离不开他们。有些临时人员,与张丽莉一样,成了事实上的工作骨干。他们甘愿当所有正式工的“下手”。这里,有生存压力的原因,但更准确的理解是,生存压力导致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反而超过了有些正式工作人员。他们做事最多、报酬最少;压力最大,表扬最少。
张丽莉没入编,能否缓责当地相关部门,但愿它们在教师的进入方面,没有苛求张丽莉。但不否认合法进入的不一定优秀,无法进入(包括没能通过考试)的不一定不优秀。值得探讨的是,临时工,几乎就不在评优授奖和职业关怀的范围之内,这是更大范围内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
最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出现违法犯罪或者责任事故,往往拿“临时工”开刀,以至于社会讥笑“临时工”成了正式工或者权力人的“替罪羊”。
张丽莉以惨重的代价,换来关注与荣誉齐飞。国务委员刘延东亲临慰问,给予了几乎不能再高的评价,嘱托对她以后康复治疗以及生活和工作做好安排。但我觉得,这一切是不是来得晚了点,力度猛了些。要是平时能给予一些微温,一点小爱,就不会在她救人重伤后,我们这样愧疚。
“临时工”不出“意外”,断不会吸引社会关注或关切的目光。张丽莉的壮举似乎为临时工挣得了尊严。但是,如果制度没有改进,也无法改变这一边缘群体的命运。与环卫工张志娟“没死不能算工伤”,还有网爆15年吃空晌仍然保有编辑一样,张莉丽“意外”之前的窘境,是共同指向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现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