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靠什么规避风险?
(2012-05-17 16:23: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近日,某论坛一贴引热议:“一天之内,小孩的发烧,竟花费了近800元,家长无法接受。”其中化验费500元。医生诉苦:“误诊风险大,为确保诊断结果只能多检查。”(5月16日华商网)
医生看病,本来是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或脱离风险的。现在不一样了,医生首先得考虑自己的风险。这也怪不得医生,医患冲突频发,社会对医院和医生的诟病汹涌,哪个医生对此麻木不仁,这个医生也算有“病”了。
但是全面体验,就能御风险于国门之外吗?就像这桩新闻中,医生难以否定“过度治疗”的怀疑,患方戾气重一点的,就会对医生兴师问罪,话不投机还可能施暴。所以,想用患者的钱,为医生自己买“保险”,疑似一种臆想。
运用现代科技诊断病因,看似无可厚非。但任何高明手段,都有其针对性。大炮岂能打蚊子,杀鸡通常不用牛刀。许多平头百姓对一般医疗常识已不陌生。那种职业化的“过度治疗”,和不讲理“强制上手段”,人们心知肚明,只不过此时有求于人,忍为上策罢了。
很留恋过去在乡下,有个病痛,乡村医生拿脉、看舌苔、触摸,最先进的就是一个金属听诊器,然后几料药丸,或者屁股针,大体就OK了。大一点的事,才上镇和县医院。现在也有,王争艳坐诊,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微笑注视对方。接下来,她用像一台精密仪器的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几分钟基本锁定病源。可惜,这样的医生太少。
如今,城乡融合,差距缩小,就医看似分门别类了,其实患者和医方失去了对称。患者小病大医的选择,给过度医疗提供了机会。更多的是,为了确保自己诊断符合法定程序,医生一般都会“上保险”。比这肮脏的,当然就是为了钱。
宁可失业,也不希望别人有病,不知这还能不能成为对医生品质的一种期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百姓都希望碰到这样的好医生。如果医生首先想到自保,病人就没有指望了。病人对医生没有信任,这才是医生的风险,而且是这个行业的最大忧患。
医生避险,固然要靠医疗技术,需要患者的理解与配合,还要有包括良性医疗制度的法制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精神,对患者以诚相待,多花两分钟与患者交流,把更多主动权给予患者,即使是花了更多的钱,别人心理踏实。即使发生什么问题,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
一剂良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值得信赖,值得托付性命。医生优良的职业品德,既是有利于患者的精神良药,也是自己避险的灵丹妙药,但愿这剂药不是稀缺品。
 
材料引用:http://news.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