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贤”比“序长”更重要
(2012-02-10 08:4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商报网址:http://news.cnxianzai.com/2012/02/380069.html
南大“序长不序爵”,如果不作特别界定,是否可作另一种解释:“长”可以理解为职务;按古代能者授权功者予爵来说,“爵”就是有功德的人。认权不认功,肯定不是南大的本意。其实,笔者也不苟同被媒体普遍叫好的校方诠释。在校庆这类场合,我主张“敬贤”比“序长”更重要。
南大校办主任龚跃为何说完全做到“序长”不容易,可能某些细节方面无法避免“序爵”的相对考量,是因为这个待人原则是停留在两个“次优”选项上的纠结。只是“序长”满足了中国传统人文价值回归的一种心理,是被媒体放大的亮点,其中理性的类似于核心价值的东西反而被忽略。
走出校园,在官方场合,“序爵”才能体现权力与责任;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活动中,“序长”才能体现中国孝道伦理;季羡林被新报到学生当过路老人使唤而不恼,在开学典礼上,季老又堂堂正正坐在主席台上,其间有平等也有对价值的尊重;在《感动中国》舞台上,高龄老人朱光亚和90后孟佩杰同享荣耀,其间有平等更重要的是精神力量的共震。
排序体现价值取向,是什么坐标,是那一个象限,必须有相对应的价值取向。近几年风行的“作家富豪榜”就是一个价值标准与坐标及象限矛盾的混搭。在精神生产领域用金钱来衡量高下,它不出泡沫和糟粕文化才怪。
校庆这类活动,敬贤才是对大学精神最好的体现。判断一个大学的品质,主要应体察他们对贤者对科学的态度。对成功者予以相应的褒奖,也不应该受到指责。相反,如果不敬贤,过度的尊老序老,既会让人联想到论资排辈,也会生出对官场一味“选青”一样的反感,还会泛起几千年愚忠愚孝托古自重的历史沉渣。
有一段微博:“继北京出台95岁老人看病不要钱后,又有城市宣布100岁可免费登泰山,110岁放宽生2胎政策,120岁老人可分配住房,130岁可取消一夫一妻限制!”虽是网友们归谬取乐,却有借鉴意义。若南大“序长”一刀切,也会令人啼笑皆非。
序什么,现实中往往是由领导意志决定。依我看,用价值本位克服“官本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敬老是善,而敬贤是真。追究真理才能更好地带动文明提升。南大若是营造见贤思齐的校庆文化,才不辱中国开启文化强国建设元年的使命。大学之谓大师,岂有不敬贤之理。敬贤不仅关乎大学形象,而且关乎国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