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垂钓“瓦尔登湖”之——考古蜗居

(2012-01-31 22:2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视读系列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前不久发布了最新的“全球住房负担”报告,在调查的全球325个大城市中,香港房价负担水准已经达到家庭年收入的12.6倍,突破美国洛杉矶2007年时创下的最高纪录。房价负担水准在家庭年收入的3倍以内,才达到“负担得起”的标准。这一比例达到5倍或以上,该城市的房价则“难以负担”了。

    穿越到19世纪中叶,《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在林中自建小木屋的确切成本:28.125美元,但不包括原木、石头和沙子,因为是依法在政府公地上定居,有权免费使用。他发现,想要得到栖身处的学子,可以花不高于他现在每年所付房租的费用得到一个终身的住所。这不到30美元的成本,不管与今天的人民币是个什么汇率,反正我明白这只是一年的房租。够便宜的了。有意思的是,原木、石头和沙子,当时的美国不要花钱。

    根据我的分析,从文明的城市来湖边林中的梭罗,也为租房与拥有自己的房屋纠结过。一般房子的价格大约在800美元左右,要存下这笔钱,即使没有家室的拖累,也需要劳动者10到15年时间,通常要耗费一半以上的生命才能够挣到他的棚屋。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他自建的小木屋,梭罗求证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最基本的居住成本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

看来,一个半世纪前,美国的梭罗就思考过“蜗居”问题,他叩问房屋的绝对必要性有多大,他甚至说,一个困难的人可花一美元买一个箱子,钻几个空透气,下雨过夜钻进去,把箱盖钩住,这样就享有了爱他所爱的自由,也拥有了心灵的自由。照梭罗看来,这不是不可以选择的。

在远古,在人类的始祖那,“蜗居”是普遍的生活水准,更早,也许是奢华,而梭罗自建小木屋和“箱居论”,恐怕是文明社会关于蜗居的一段经典。  

前年底,一个湖南青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谋生,既没钱买房也没钱租房,于是从湖南家乡借钱造了一间用竹席穿连成的“蛋形小屋”,屋里贴着隔雨布,里面一张小床、床头一堆书,床尾一个可按压出水的水桶用来洗漱,别的家什再没有了。他的蛋形小屋就安在公司楼下,每天在公司挨到半夜0:00,回到小屋睡觉,即使天寒地冻,他也是这样过的。

这位大学生是看过了《瓦尔登湖》受到启发呢,还是刻意“秀穷”讽刺这个社会,我们不得而知。

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更穷了。不知是他拥有了房子,还是房子拥有了他。与其说是他们居住在里面,不如说常常是被囚禁在里面。梭罗说的这样的现象,其实也出现了现实生活中。远郊有农民马上就会因工业化而失去宅基地和土地,就要入住政府建的单元楼房了,高昂的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将会使他们成为火柴盒里的穷人。

奢侈的住房也不能让文明自然生成。“文明在改进我们房屋的时候,却并没有同样改进居住在里面的人。文明创造了宫殿,但要创造贵族和国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城市化和旧城改造席卷了城乡居住旧面貌,却没能同步提升人的素质。目前的城市管理革命,更多的是在管物,但提升人的素质却总是在低水平上反复。

“一个阶级的奢侈必定有另一个阶级的贫困。一方面是宫殿,另一方面是贫民救济院和‘沉默的穷人’。为法老修建金字塔的数量巨大的工人以大蒜为食物,自己还不一定得到相应的埋葬。给宫殿造好了飞檐的石匠回到也许连棚屋都不如的茅草房里。”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蜗居”和“豪宅”,前者往往被视为物化的地狱,后者却不一定是精神的天堂。只要人们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趋之避之,泾渭分明,乐此不彼。鱼和熊掌兼得,永远是望尘莫及。所以,“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你可以不屑一顾,不可思议,却不影响它坚定地成为许多年轻女孩们的择偶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