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与其“文字提炼”不如“文化锤炼”
(2011-09-03 18:31: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系列 |
对武汉城市精神的看法之二
前几天,《长江日报》发表了社会学者对武汉城市精神的文章,论者在“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列举了许多新的表述,如“包容、务实、创新” ,“大气,通达,开拓,执着,担当”,“大江大湖,大智大业。”等等。学者本人比较倾向于表述为:“开拓,通达,执着,担当。”
依长江短笛看,再次提炼武汉城市精神,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又是一场大海捞针的游戏,针是捞不上来的,捞上来的可能是一些似针的水草,让市民勉强顶礼膜拜,外人却不知所云。上述所有表述,除了“大江大湖”可以让人猜度出武汉,其它词无一不是很多城市追踪的“热词”。“十六字精神”就不赘述了,武汉称“大气”比得过北京?称“开拓”比得过深圳?称“担当”比得过重庆?
这种城市精神表述趋同不只武汉存在,在网上查阅的5个省,50多个市的“精神”表述中,绝大部分都是这样,都集中在那几个或几十个“热词”上。如“创新”、“开放”、“务实”、“奉献”等等。少有一眼就看出是哪个城市的。给我留下印象的也有,不多。如“山水之都,红火之市”是重庆,如“骏马精神、草原气质”是内蒙,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长沙,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襄阳(原襄樊)。
存在决定意识。除了每个城市提炼精神的思维方式趋同,深究其原因,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平台上,城市建设的同质化才是问题的根本。中国城市复制美国“白宫”,县级小镇仿冒“天安门”,不仅搅乱了城市建设的文化理念,而且导致城市形象的趋同,失去本身的特色,每个城市的特质必然模糊。这正是许多城市“文化软实力”滞后的一种物化现象。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那不是吸纳,那是生吞活剥。
根据物质与意识互动的规律,30多年建设还不足以湮灭有一定历史的城市文化,提炼精神价值,目前还来得及唤醒深层的文化记忆,还可能赢得认同。再说,貌似趋同的城市总有区别于人的精神和品格。它是一个大社区,是人群生活工作的地方,城市被人支配,人被思想支配。之所以看不见,摸不着,除了精神价值本身无影无形的特征外,一般来讲就是城市文化或者公共价值无特色,没亮点,至少是没有能够让人感知的具有核心价值分量的文化。武汉就是这样。
其实,现代城市与现代人一样,也有一夜成名的强烈冲动,导致“城市精神”往往落入俗套,上镜的城市精神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微广告,无一不像是一个经过化过妆的美女,但平时示人的谁又不是素面朝天。这种高端的追求与低端的存在,必然导致城市精神与城市现实脱节。综观中国城市精神,其效果和水准与中国商品广告一样,都说好,不知好在哪?上央视黄金时代和黄金档的酒广告,普通人你能根据广告分辨出哪些酒呢?
有鉴于此,武汉市又一次提炼城市精神能否调整一下思路,把提炼当作一次打理我们城市精神家园的过程,静下心,定下神,认真审视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主流价值、空间定位、未来预期,它也许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光鲜,也许比不过别的城市夺目,但它是支撑我们城市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前进的独特动力,我们必须面对和承认,很多我们感觉拿不出手的东西,其实是我们的精神归依,然后用现代的先进文化予以观照,确定我们城市文化建设和价值塑造的方向。如武汉市最近提出重塑东湖“大气在湖,秀气在岸,文气在物”,如要把武汉打造成一座“读书之城”,这比我们急于推出新版城市精神更重要,更受欢迎。武汉城市精神,我们不妨把提文字提炼演绎成一次文化锤炼,我们的城市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