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2011-08-27 23:39:33)
分类: 时评系列

8月25日,中青报头版头条发表“向亲爱的读者汇报”(包括我在内)的文章,告知今天将要揭晓该报启动的“昆仑寻找中青报金牌读者暨微评60篇经典报道”结果。从文中得知,3个月来,编辑部收到全国28个省(区、市)符合要求的参选材料300余份,因为其中有我于5月9日投寄的征文《中青报,当初的“老朋友”,如今的“忘年交”》,以自己的感觉,我对结果多少寄予一点点希望。

8月26日,中青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金牌读者揭晓结果,10名金牌读者从各地回到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的“家”,接受这张具有60年历史报纸的最高礼遇。 这10名“金牌读者”是:部队读者马誉炜、上海读者胡烨亮、北京读者赵彦伟、河北读者葛昌秋、山东读者吴永亮、广东读者周新桥、四川读者张铸林、湖北读者孙雪兵、贵州读者王远白、农民读者赵润明,同时揭晓的还有50名银牌读者获奖者,金银牌读者及60名微评获奖作者成为《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首批会员。

看完相关文章,金牌读者已经没有我的份了,马上点开中青在线,在首页找到活动的“征文选登”,自己的文章位列十四篇文章其中。继续搜索,找到了“银牌读者50名”,5人一排,共10排,我从上至下寻找,看侥幸会不会发生,突然,第八排的最后一名正是我的名字。

下面是关于这次活动的有关截图: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报社领导与金牌读者、获奖代表合影。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金牌读者请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签名。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长江短笛获评中青报创刊60周年“银牌读者”

 

附征文:中青报,曾经的“老朋友”如今的“忘年交

 

记得那场浩劫后,中青报刚刚复刊。从文化沙漠中走出来的我们那代年轻人一遇到它,如同看见戈壁滩上的绿洲。随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我们进入到一个报刊文化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时代。之后,中青报在岁月流逝中不再是我的唯一或特别。经市场化文化的冲击,它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悄然淡去。

  20多年后,早已越过不惑之年的我,想起该要寻找一位相忘于江湖的老朋友,那就是中青报。于是我特意订了一份中青报。有同事和朋友表示不解,我未说得太透,希望会有人会理解我深藏内心的理由。一是当时的我从做青年工作的部门刚转入老干部工作部门,开始接触老人,阅读老年报刊,成天想到的是涉老话题,但我要保持以年轻人的视角对新的工作进行审视,要让朝晖映照夕阳。二是按照中国“官场行情”,我与老年行列渐行渐近,我潜意识要求自己要永葆思想活力,就必须与时代青年同步。简言之,读中青报,就是与青春做伴。

与人从青年到暮年不可抗拒不一样,中青报虽然走过60年,可是它在一代代优秀年轻人的耕耘和先进文化的滋润下,永远散发着青春的气息,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当它再一次近距离来到我面前时,我叹息自己与它只有“忘年交”的资格了。

四年来,我将中青报进行特别收藏,如果工作太忙,事后一定要“回头看”。由于我爱好阅读思考和业余写作,中青报就成了我这几年取之不尽的一眼甘泉。它很多版面和专栏都能激活沉寂的历史和平淡的现实,诱发思想冲动和观点表达。而我的最爱就是中青报的《青年话题》、《思想者》和《阅读周刊》等,它让我天天与这个时代思想最犀利价值观最前卫的一群人有着淋漓尽致的心灵照会。时常被某篇文章吸引,我就会忘记一切,一口气读完。

受中青报的耳濡目染,脑海里时常文思泉涌,我就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写作,记录下所思所想。几年来,我在博客“长江短笛”这个平台上写了博文千余篇,在新浪、凤凰和大旗等网站成为VIP或知名博主,以博名署名的原创文章经常出现在各大网站。同时,被当地和全国各地报刊采用文章80余篇。其中,很多中青报报道的新闻成为我文章表达思想的原点,有些得意之作直接受益于中青报文章的启发与影响。如今年关于“马上就办”的讨论,我在《长江日报》发表《行政高效不能靠叠床架屋》等两篇文章,就是看了“青年话题”相关文章后有感而发的。

人与报纸似乎是单相思,其实不然。中青报不仅用它的文章和风格焕发了我的青春,助我实现了年轻时的写作梦想,它的采编人员还以文章以外的形式向我这个普通的读者伸出友爱之手,让我领略更多的青春风采与文化景观。评论部副主任曹林在网络上看到我写的一篇读他文章的体会后,在微博上主动与我“互粉”,在互动中,他乐意分享我一个普通写手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我得益于他对我的视角和观点进行评价。最近,武汉华中科大举办《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他作为特邀嘉宾来汉,我又受他之邀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不仅有机会聆听全国高校和新闻界大家的教诲,而且又结识了来自北京广州和深圳许多年轻的文友。现在,我从事老年工作,身边却不乏年轻朋友。他们由衷地叹服我:“你有你们同龄人少有的思索和我们一样年轻的心态。”

从“老朋友”到“忘年交”,从读者到写手,从“以文会友”到“因友交友”,这份与中青报之文之人的情缘,我将珍视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