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中青报关于当前社会存在明显的“逆淘汰”社会调查(附后),想起那句“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潮中人,你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可知哪是生路,哪是歧途?
当发生温州动车事故后,技术先进决定论遭到猛批。那时,我就对“先进论”有过一番思考。先进论并不是不讲条件不讲时机不讲对象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过度超越时代,脱离实际,即使对于别人是成功的利器,也有可能是你的羁绊。回首百年中国,有些“先进性”被打回原型,有些却还不能摆到桌面上被点破。
达尔文有句话,“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过去,我们最为推崇的是“优胜劣汰”,这四个字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图强力争上游。但在“优胜劣汰”的高调之下,却形成了“逆淘汰”的暗流。有人如温水煮青蛙,虽身陷危机却浑然不知,但醒过来的人却料始不及。在“逆淘汰”面前,“适者生存”犹为在理。
一位饶姓专家没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发誓再不参选。这也许是“人才逆淘汰”最生猛的案例。可惜,官场没有这样典型的血性之人,为了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有的是默默出局,远没有死得这样“壮烈”。当然,有人隐忍求官,也许开始并没泯灭良知,但上去之后,又会很快与不洁环境同流合污了。
曾有一群穷人发家后要用钱捧出一个信得过的清官,培养自己的代言人,以非法手段对抗官场不正之风。这个法子虽无奈表达了民意,现在看来,以这种形式捧出的清官,本身已经被金钱玷污,没有理由证明他能够拒绝富翁的收买。真正的公仆,由一种健康文化和正常机制产生出来的,才能让人们望贤思齐。
59。3%的人认为选拔干部领域存在“逆淘汰”,是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近两年通过统计部门进行的干部工作满意度非常好看并逐步提升,在59。3%面前,不知中组部作何解释。在今年省市县换届中,各级主要领导纷纷承诺,各级纪检监察频频保证要风清气正,是在证明“逆淘汰”的存在,还是迎战“逆淘汰”?
以德治吏通过每年一度的七一讲话提到了近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归纳成“五德”。可是,供实际执行的干部政策有多少是出自道义选择,体现的是以德为先呢?年龄、文凭、性别和党派,特别是某些资格,虽然不如“萝卜招聘”那样指向唯一,又有多少以德为先、优胜劣汰的空间呢?更不用说存在各方力量博弈了。
武大郎开店只是导致“逆淘汰”的一种原因,但不是主流和多数。能够在“逆淘汰”中敢立潮头的,眼下多是能力强但投机智商更高的红人,他们不会傻到让上司自卑或不放心,他们会想方设法让领导和上司有穿上“新装”的感觉,谦逊美德他们不给群众会给领导,蛰伏之后曲径登顶,他们比武大郞的接班人更可怕。
很多人内心并不苟同“干部选拔”主流是好的,却认可其中确有德才兼备的人进入了上升道,有的比例高一些,而有的只有标本意义。从成功概率来说,真正德才兼备而不降人格者,远远比不上那些只保持了道统外壳,却使尽浑身解数的投机钻营者。当然,这样精明的人一般不可能没政绩没选票。原因你知道。
从文本制度和程序链条来说,中国几乎穷尽了文明社会一切公开透明以保公正公平的技术手段,几乎展现出尽善尽美的优化环境和机制,如竞争、投票、群众参与、电视直播、心理测试等等,但很少不重复“南枳北桔”的,没有多少能够不受“潜规则”左右的。能推翻三座大山的人没有突破不了的天网和铁壁。
没有价值观的正本清源,没有洗心革面的重生,靠现代传媒直播,靠群众参与点缀,是不能够保证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的,更难抵达彼岸。何况,群众投票本身不能保证最优秀的人当选,它只能让结果接近和符合民意。但是,与上级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它至少不会直接增长对执政党的不满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