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商”出镜“楚商”情何以堪
(2011-03-08 15:30: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刊文网址:http://comment.workercn.cn/c/2011/03/09/110309083335947249008.html
三个月前,湖北有关机构主办论坛,为鄂籍商帮起一个统一的称谓——楚商。据说对冠名“楚商”,省内外湖北工商业者有强烈共鸣,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论坛自信“楚商”一定叫得开,叫得响。因为它既有明确的地域概念,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湖北影视界近日开拍电视剧《汉口码头》,26集长卷将反映近代中国工商业崛起的一群“汉口商人”。编剧董宏猷说:“山西有晋商,安徽有徽商,武汉的商人完全可以称为‘侠商’”。看来,湖北商人称“楚商”当初广征民意,肯定忽略了对扬名最有影响力的影视娱乐圈。如今,湖北商号不仅有“鄂商”、“汉商”和“楚商”,又多了“侠商”。听这说部剧几个月后,将争取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到那时,外省观众或商人一定更糊涂,这湖北佬有九个头,难道也要有N个名字?
难怪湖北及武汉这多年没有什么品牌,也少有驰名商标。“楚商”虽说不上朝令夕改,这前后也不过三个月。当初就有种感觉,与会论坛的企业家类别单一,不具备普遍性。兴师动众命名,在一个广告决定成败的社会,论坛现场竟然没有多少媒体捧场。湖北几家主要报纸随后也没有多少相关的消息与言论,这名叫得开吗?尽管当时也有艺术团队献唱了《楚商之歌》,没有特色的旋律早已没有了影子。一旦经过气场强大的电视剧《汉口码头》的冲击,恐怕“楚商”真的要被“侠商”所取代。
其实,从古代楚国商业历史探寻“楚商”渊源,我们已经领略过当年楚国商人的“侠义”精神,牺牲自我,救助他人,重义轻利。侠不一定有实力,但它与诚实、重诺、守信相联系。侠不一定有多高大,却是人性中的真实宝贵的东西。相对于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过于高雅,与侠最近的是墨家文化,知行合一,注重实干。剧本《汉口码头》中的主人翁黄天虎出生草根,来自乡野,江湖气很重,行侠仗义,不畏强权,与古代楚国商人的特征倒很吻合。
现实中虽有湖北孙东林仁义兄弟感动中国,但“侠义”成稀缺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家董宏猷的立意与视角还是可贵的。然而,首界论坛对“楚商”精神内涵的诠释,并非“侠义”二字所能全部包括,也许它是楚文化的精髓,但还有筚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和崇武爱国。何况,“侠义”并不是汉口商人独有。而“侠义”因“武侠”一词让普通人很容易与汉口码头特有的粗放、强悍风格相联系。这种城市印象事实上已经成为武汉与外界沟通交流,被外界认识接纳的一种文化障碍。相比较,“楚商”比“侠商”有更加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这一点,不知道《汉口码头》编导是否在意?
除开任何品牌都需实力支撑不说,一个称谓就叫响这个层面,没有全方位战略,没有可持续运作,就面临“楚商”这样的尴尬。营销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缺乏整体合力,没有前瞻性,自娱自乐,各自为战, “莺歌”飞,“荷花”谢,一切都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