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娱乐系列 |
记得去年,赵本山在上海拉了一次“体情”警报,恢复后仍登春晚上演《捐助》。不知是不是警报后遗症,这次小品获非议为历年最多。临近又一春节,传赵本山扛不住七台春晚的重压,又病倒了。有论者说“赵式小品”成了小品界的“赵氏孤儿”。
笔者自然想起了电影《赵氏孤儿》主演葛优,同样是一位高产艺人,在一年三部贺岁大片中,分别饰演主角均获得不俗评价。有人称葛优演贺岁片犹如写微博,产品质量也堪称贺岁经典。有趣的是葛优代言广告“平安”,在艺术作品中却“三角两死”,但“葛式贺岁”成了文娱圈内难以重复的品牌。
“赵式春晚”为何敌不过“葛式贺岁”?究其原因:一是档期的重与错。贺岁片交卷在年末,而做卷却可以从年头开始,三部影片足够错开。春晚小品似乎不是十月怀胎那品种,它恋爱时间长,孕育时间短,N台晚会的档期无法不重叠。赵本山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从容应对;二是品质的雅与俗。葛式喜剧向来偏“冷”、趋雅,赵式喜剧已经逃不脱庸俗和粗鄙的风格,它的载体春晚舞台决定只能唱和,如今年一说是和谐,又说的环保。而葛式影片却可以纵横捭阖,嘲古讽今。两者发挥的空间及现实生命力符合优胜劣汰;三是跨度的长与短。赵本山雄霸春晚已近20年,串联春晚也不只这两年了,审美都疲劳,遑论快餐式节目。而葛优喜剧几乎贯穿一年贺岁大片,也许空前绝后,自然叫好。四是主体的热与冷。艺术大腕PK,自身素质当然是决定性因素。赵本山作品的风格就是热,你要它冷下来,那就不是赵本山了。虽然近年他本人偶有婉拒,却总有半推半就之嫌。而葛优作品的特点就是冷,他审视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同样折射着一种沉着内敛。今年“三贺俱佳”,他就明确表明“明年再也不能这样接片了。”
“赵式小品”成为小品中的“赵氏孤儿”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成功的“葛式贺岁”确有许多值得颓势的“赵式小品”好好反省的地方。一个浮燥繁华的社会,如果想回归理性,想必也能从中获得借鉴。艺术作品生命力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检验,不在于一时的喝彩,而在于历史的回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