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哲思系列 |
有关部门近日发布消息,说我国有一亿多精神病人,且有千万重症精神疾患者。此消息引来网民们猛烈拍砖。如果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平均十人左右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精神病,大家不得不怀疑这个十分之一是不是自己,是不是与自己有思想纠结的同事和家人了。如果精神病人失控,社会的安全感是不可想象的。
媒体报道说收治精神病人必须由公安部门出具证明,这无法不联想起某地公安部门拿精神病人抵作“命案必破”的犯人。公安部门如果改变不了公信力如此低劣的现状,人们除了当赵作海,又多了一个出路,那就是当精神病人。真正的恐怖和担忧应该在这里。
不知是不是记者和媒体混淆了概念,把一般的心理疾病当作了精神病,或者把有思想问题的人也当作了精神病。解决思想问题应该由组织或者社区去做,心理问题应该由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来解决。只有症状突破了心理疾病的底线,心理咨询不能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到医院精神科求治,特别严重的才送到精神病院治疗。
当社会为一亿精神病人产生双重惊恐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所著名大学精神科医生说的一句话,他说:“我收治的精神病人,其实都是社会上的好人。”这句话当时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受众非常诧异。后来,特别是近年来,我才体会这句话绝非“美言耸听”。当一个人既不是因为贪污,也不是因为作恶,却不能适应险恶的社会,不能接纳缺乏慈悲的他人,不能承受无端的打击时,有几种解决办法,一是“自杀”,如富士康员工的“连跳”;二是报复社会和他人,如“砍杀幼儿园”,“扫射法庭”;当他们不愿采取极端方式解脱时,就只好折磨自己的精神,承受不公与不平,最终成了一名精神病人。这样的人不愿伤害受之父母的发肤,更不愿意伤害别人危害社会(真正的精神病人危害社会除外,因为他们生病后失去了对自己精神的自控),结果只好伤害自己。相比较而言,你能说他们不是好人么?
人们无一例外地认为,频发的极端事件,其深层的原因是社会贫富差别过大。催生心理和精神疾病的背景,也不能排除这个因素。与这个报道相关的是,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说,目前中国合格的精神病医生不到两万,联系起来看,疑似有部门和单位争项目、要经费。如果不能排除他们有大赚精神病人钱的嫌疑,按照文明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这些部门的精神病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
当社会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现实,就需要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靠什么调整呢?那就是信仰,是一种能够保护人能健康生活和正常生存的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方法,但眼下多数人不信。那学习和吸收一点宗教或者佛教知识也行。照佛教看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自己心灵的投射。如当年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他们相互对眼中,你说牛粪就是牛粪,你说是佛就是佛,让北宋大学者苏东坡落下了“心中有污秽之物”的名声。这种心灵的投射虽然并不能改变客观对象,却能改变自己,或让自己愉悦,或让自己痛苦,或让自己高尚,或让自己卑劣。
这种方法或许会被指责消极避世,但这是拯救这批既不愿“自杀”也不愿“凶杀”的好人的有效路径。在遭受社会不公正待遇,或被别人误解后,不是以牙还牙,就是自寻短见,或者精神抑郁。新的出路,是笑对不公与不平,用一颗慈悲的心去怜悯那些“心中有污秽之物”的人,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包括积郁成疾,更不能报复他人。即使不能成为佛,也要学习佛的境界,把每个人都视为“佛”,学会适者生存,学会接纳当下,于人于己,都是一份善。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能够理性认识与善待精神病人和心理疾患者应该是一个标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