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夺回我们心灵的指挥权

(2010-06-01 21:23:06)
分类: 哲思系列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786问(301~400)

我原以为,宗教侧重于改造主观世界,而备受诟病的革命理论(应为被曲解)似乎侧重改造客观世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热衷于改造客观世界,放弃改造主观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滑坡,既是这种选择的结果,又是这一结果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都试图通过外境的改善来改变我们的心情,当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或者我们对一个地方一种事物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我们就会选择改变外界条件,或者换个地方来改善我们的心情。穷人革命是不是这个道理?我觉得也是。有的人想办法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换女友或者老婆,结果还是不快乐不满足。问题在于这些人经常忽视内心的改变。因为外在的改变通常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代价,而内在的改变要复杂得多,非常不容易做到。人可以胜天,但通常不具备控制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仅是穷人,就是富人,也都很痛苦。与其说是改变不了外在,其实是没有战胜自己,就出现了消极的“跳楼”,就发生积极的“砍幼儿园”事件,还有的成为精神疾患者。那些极易感受婚姻痛苦的人,只好借助于离婚这一日益宽松的解脱法寻求快感。

虽然我不否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诚如过去所说的剥削和压迫是引发反抗和革命的深层次原因,虽然我们没有理由、更没有勇气否认革命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当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特别是社会冲突的集中表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很多人就是因为依赖客观世界的变化来满足于主观需求,一旦失去平衡,就迁怒于社会和无辜者,而对社会改革并无直接促进作用。

按佛教来说,唯一能改变我们的只有我们的内在。完全依赖于改变外在的人,如不停调动工作单位,不停更换居住的城市,不停更换老婆和老公,并不能平服自己充满欲望的内心,有的麻烦不会比以往少。如果有什么因素施予我们冷静,我们就会把通过外在改变内存的政策掉过头来,获得掌控自己内心的能力就显得无比重要。只有在我们获得了内心的指挥权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它改变我们的一切。

有的人有很大的权力,有的人有很多的财富,有的人有非常迷人的外表,有的人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不一定幸福和满足,有的人比无权无势还痛苦。那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对内心的控制权,我们的内心非常反叛,几乎是我们的反对党,展现于世的我们只是一个傀儡政权,我们在很多事情上无法左右我们的身心,这导致我们非常郁闷。所以佛教始终提倡修炼内心,至少是放在改造外在的前面。

其实,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革命理论,应该不会否定主观世界改造。我记得也有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促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也是承认主观革命优于客观变革的。但由于革外界的命来得快,顺应了人的堕性,甚至可预期,很容易成为既得利益者,而改变内心非常艰巨,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最不容易,所以,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改变外在,而放弃自我革命。多少年来,我们也提党性修养,之所以收效甚微,大多流于形式,就说明人们过不了自己修炼这一关,总想在改变客观上寻求出路。如果客观之路堵死了,甚至出现了不公不正不均不和,就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

佛教的方法是立足于让你一步步夺回属于你的身心指挥权,让你可以自由地指挥自己的身心而不是被它指挥,然后获得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资格,并推动社会进步。这需要长期艰苦的练习。我们所说的党性修养,其原理和目的从逻辑来说与佛教并无二致。你的心会被训练得非常柔软,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状。它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把天空装进去,也可以把地球装进去。以前以为宗教或者佛教只强调改造主观世界,反对改造客观世界,就说它是消极的,是被反动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只有当你获得了对自己身心的指挥权,你也就获得了对个世界的指挥权。那时,再没有任何事物容易让你悲伤,不论喜悲,你都能淡然处之,你可以指挥任何事物,因为你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彼此。那时,你才是强大的,也是无敌的。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最终失败诸多。事实上,只要把我的心作调整,一切都很完美。这种看似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出例证。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著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得非常强大。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著,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精彩回复摘录:

蕙智兰心:佛教关注与人的身心修炼,要的是“低的下头,要看得破”的境界,渴望心灵的完全清明,看淡对世俗的各种欲望和追求,对生活要的是“清淡的欢愉”。可佛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清淡的欢愉”呢?似乎是因为:找不到青山绿水,找不到宁静和谐;找不到干净的空气;找不到蓼茸蒿笋;找不到清凉净土;找不到智慧明心。所以就守在自己的小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佛教认为,人心其实就是世界的中心,其实就是说:人心就是世界。人心可以小到如微尘一般,也可以大到容纳世界,以这样一种境界生活,犹如禅师的境界: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看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其实这是一种超脱。唉!现实生活的人该有一种超脱的境界了。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请。这是因为心中仍有阳光。

心若能平,清净如水,如水般的流动自由,流到小溪,依旧流淌,不在乎渺小;流入大河,依然平静,不在乎隐没;流入高山湖海,不在乎高远。这是我的微薄写的。其实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现实中就是心态。走不出纠结,又没能力改变现实,是一种悲哀,人的悲哀。

用一种淡入清水的心态看世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美好,当然是我所需要的美好。这对我足够了。有一句话: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这不是心的问题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