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后考生在作文试卷上飙车对不对?

(2009-06-24 00:15:59)
标签:

教育

高考作文

网络恶搞

卡夫卡

甲骨文

湖北

飙车

文化

分类: 教育系列

喜欢陶醉于每年高考之后全民关注作文话题的氛围,期待各省满分作文出炉时的惊喜,更为近几年来各类文人墨客纷纷撰写同题作文而喝彩。可以说,每年高考后,总是一场文化大餐等待着芸芸文化食客去品咂,去体味。

可是,今年高考阅卷在拉下帷幕之际,各种另类和搞怪作文悉数登场。先是四川考生用大家陌生的“甲骨文”写“熟悉”这个话题,让大家叹为观止。后有湖北考生握住诡奇、荒诞的卡夫卡之笔《站在我家的门口》,让有的阅卷老师不知所云。這类作文让我们领略到90后考生的直率任性、自由奔放和不可思议,这是往年少见的文化景观。

在众人感到新鲜惊讶的时候,笔者忍不住想起儿子在读初中时总结的经验:平时考试创新求异,重要考试平和求稳。多年来,高考作文考试鲜有剑走偏锋,现在的孩子似乎无所顾忌。如果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太过压抑,也不该拿决定命运的高考发泄不满。如果平时得不到个性展示,也不该在必须讲究主流价值观的高考作文上大写自我。因为,我国的高考制度还没有改革到这个程度,考生在试卷上的冲动犹如在人生弯道上飙车,一不小心,有的飙回了远古的昨天,有的飙进了虚幻的世界。笔者担心他们一时兴起之后会不会一生悔恨。(结果“甲骨文”因偏题被判为超低分。可惜奇文“卡夫卡”,在曲折判卷后被热捧没两天,被指抄袭“新概念”)

想起了高考前有些地方众多高中生放弃高考,也许这些考生在社会和家长的高压下无法作别高考却退守了升学底线,才这样心无旁骛,信马由缰。想起了当今社会不少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不计代价,侥幸一夜成名短期成功,也许这些考生认为只有别出心裁才有机会柳暗花明功成名就。

敢于直面生活中的消极面,尝试运用黑色幽默反讽现实。敢于在空前内外压力下,运用考试规则扬长避短。这是当代高中生鲜明个性的彰显,又是给走过30余年高考的一声警钟。也许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发展到了90后这一代,该要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这是值得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思考与密切追踪的现象,现象后面的本质应该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比起“甲骨文”和“卡夫卡”,湖北考生作文中许多片断让我们捧腹更是让我们忧虑:“站在天堂的门口,我问上帝:‘为什么不给我成功的机会?为什么不让苹果砸着我的头?要不然,就不会让牛顿那小子发现了牛顿定律了!’”“站在家的门口,感觉好温馨好安全。因为家的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着,没钱的时候,就想立即站在家的门口——拿钱。”“站在成功的门口,我很茫然。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不明白,我的母亲怎么这么多?真烦人!”“站在高考的门口——写给18年后的儿子”还有学生写站在“发廊的门口”、“厕所的门口”。

与其说我们佩服考生们的胆量和放纵,不如说我们担心有些考生的幼稚和肤浅。我们看不到高考的严肃意义,看不到考生们承担家庭和未来的责任意识。作文背后是部分孩子缺乏思考力表现,和在人生关口竟有娱乐消遣的随意。从他们的立意与表达来看,觉得把“恶搞”高考作文题的桂冠授予这类考生,他们似乎难以承受“恶搞”之重。

最令人担心的是,高考刚结束阅卷才开始,网上就出现所谓的“零分作文”,如安徽的《弯道超越》,北京的《隐形的翅膀》,广东的《常识》,湖北的《在肛门的门口》,江苏的《时尚》等等。这些杜撰作品虽然让网友们看得如痴如醉,虽然把高考作文题甚至高考和社会现实讽刺得淋漓尽致,但给当代青年特别是未来高考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导向,给尚要坚持下去的高考工程释放了许多浸蚀的元素。作为看客的非考生的“越位”,通过其作品与学校教育的潜在互动,必将对以后的高考作文和考试价值选择施加某种看不见的负面影响。

今年,一些地方的高考作文题目注重其社会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而网络杜撰的“零分作文”,几乎成了抵触社会、嘲讽时政、张扬自我、发泄不满的萝筐。如果说真实的高考另类作文尚能给我们今后的基础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的话,网络上“恶搞”高考作文题则会给已经疾病缠身的教育增添新的麻烦,给一部分世界观尚不成熟或者思想不同程度扭曲的学生输送不利于健康生长的空气与水分。

不过,不管是考生飙车,还是网络恶搞,这正是高考作文的魅力所在,其它科目几乎望尘莫及。我们将目送有的人上天堂,有的人下地狱。这当然既看小鬼的驾驭技巧,也看阎王的判断能力。

(原题:高考作文中的考生飙车与网络恶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